正文 第四章 常用針灸方法(2 / 3)

2.間接灸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灸的方法,故又稱隔物灸。間接灸所用間隔藥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薑間隔者,稱“隔薑灸”;用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以附子餅間隔者,稱隔附子餅灸。

(1)隔薑灸:將鮮生薑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後,易炷再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患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薑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薑片。此法應用很廣,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以及風寒濕痹等,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後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將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蒜片。此法多用於治療瘰鬁、肺癆及初起的腫瘍等,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種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鋪敷一層蒜泥的鋪灸法(長蛇灸),民間用於治療虛勞、頑痹等證。

(3)隔鹽灸:因本法隻用於臍部,又稱神闕灸。用純淨幹燥的精製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但需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待脈起、肢溫、證候改善。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藥餅作間隔物。藥餅的製法,是將附子研成細末,以黃酒調和,製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為止。由於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多用於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遺精和瘡瘍久潰不斂等。

(5)隔豆豉餅灸:用淡豆豉為細末,過篩,量瘡之大小,以適量藥末和人黃酒作餅,軟硬適中,約厚0.6cm,放於瘡孔周圍,上置艾炷灸之,勿使皮破,每日灸1次,以愈為度。豆豉味苦,性寒,功能解表發汗,除煩。本法對瘡疽發背,惡瘡腫硬不潰,不斂,瘡色黑暗者最為有效,可促使瘡口愈合。

(6)隔胡椒餅灸:以白胡椒末適量,加麵粉和水製成,厚約0.5cm,直徑約2cm的圓餅,使中央呈凹陷形,置適量藥末(如丁香、麝香、肉桂等)於內填平,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覺溫熱舒適為度。胡椒味辛性熱,有溫中散寒之功。主要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風寒濕痹和麵部麻木等。

(二)艾條灸

艾條灸即將艾絨製作成艾條進行施灸。

艾條的製作方法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g,平鋪在26cm長,20cm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cm的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絨中摻人肉桂、幹薑、丁香、一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細末6g,則成為藥艾條。

艾條灸可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兩種方式。

1.懸灸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稱為“懸灸”。懸起灸根據實際操作方法不同,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cm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鍾,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或小兒等,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臨床應用廣泛,適用於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2)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一般每穴灸5分鍾。多用於昏厥急救、小兒疾患、胎位不正、無乳等。此法熱感較強,注意防止燒傷皮膚。

(3)回旋灸: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複旋轉地施灸。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致於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鍾。移動範圍在3cm左右。適用於風寒濕痹及癱瘓。

2.實按灸將點燃的艾條隔布或棉紙數層實按在穴位上,使熱氣透人皮肉深部,火滅熱減後重新點火按灸,稱為實按灸。施灸時,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處墊上布或紙數層,然後將藥物艾卷的一端點燃,乘熱按到施術部位上,稍停1~2秒鍾,使熱力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再點再按;或者以布6~7層包裹艾火熨於穴位,若火熄滅,再點再熨。最常用的為太乙針灸和雷火針灸,適用於風寒濕痹、痿證和虛寒證。

(三)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針刺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一段長約2cm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燃盡後,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壯,施灸完畢再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針灸並用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人體內,使其發揮針和灸的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應用此法應注意防止灰火脫落燒傷皮膚。

(四)溫灸器灸

溫灸器是一種專門用於施灸的器具,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稱溫灸器灸,臨床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熨灸時間約15~20分鍾,直至所灸的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對小兒、婦女及畏懼灸治者最為適宜。

(五)其他灸法

又稱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絨以外的物品作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燈火灸又稱燈草灸、燈草粹、油撚灸、十三元霄火,也稱神燈照,是民間沿用已久的簡便灸法。即取10~15cm長的燈心草或紙繩,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漬長約3~4cm,點燃起火後用快速動作對準穴位,猛一接觸聽到“叭”地一聲迅速離開,如無爆焯之聲可重複1次。灸後皮膚有一點發黃,偶爾也會起小泡。此法主要用於小兒痄腮、喉蛾、吐瀉、麻疹、驚風等病症。《幼幼集成》稱其為“幼科第一捷法”。

2.天灸又稱藥物灸、發泡灸。它是將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敷於穴位或患處,促使局部皮膚起泡的方法。所用藥物多是單味中藥,也有用複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灸、細辛灸、天南星灸、蒜泥灸等數十種。

(1)白芥子灸:將白芥子適量,研成細末,用水調和成糊狀,敷貼於腧穴或患處,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一般可用於治療咳喘、關節痹痛、口眼喁斜等病症。

(2)細辛灸:取細辛適量,研為細末,加醋少許調和成糊狀,敷於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如敷湧泉或神闕穴治小兒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適量,研為細末,用水調和成糊狀,敷於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如敷於頰車、顴髂穴治療麵神經麻痹等。

(4)蒜泥灸:將大蒜搗爛如泥,取3~5g貼敷於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貼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如敷湧泉穴治療咯血、衄血,敷合穀穴治療扁桃體炎,敷魚際穴治療喉痹等。

四、灸法的注意事項

(一)施灸的先後順序

古人對施灸的先後順序有明確的要求。《千金要方·針灸上》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陽部,後灸陰部,壯數是先少後多,艾炷是先小後大。但在特殊情況下,則可酌情而施。如脫肛時,即可先灸長強以收肛,後灸百會以舉陷。因此,不可過於拘泥。

(二)施灸的補瀉方法

艾灸的補瀉,始載於《內經》。《靈樞·背腧》說:“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這是古人對施灸補瀉操作方法的具體載述。《針灸大成·艾灸補瀉》也記載:“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在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腧穴性能,酌情運用。

(三)施灸的禁忌

1.對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不適宜灸療。

2.對顏麵、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活動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後的處理

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於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隻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針抽出水液,再塗以龍膽紫,並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並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汙染,待其自然愈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此外,施灸時應防止艾火燒傷皮膚或衣物。用過的艾條、太乙針等,應裝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內,以防複燃。

第四節 拔罐法

一、拔罐法的起源和發展

撥罐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借助熱力排除其中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而產生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撥罐法,或稱吸筒法,古稱角法,皆因古時是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狀而得名。

二、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很多,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

(一)陶罐

用陶土燒製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整,肚大而圓,口、底較小,其狀如腰鼓。優點是吸附力大;缺點是質地較重,容易摔碎、損壞。

(二)竹罐

用直徑3~5cm堅固的竹子,截成6~10cm長的竹筒,一端留作節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優點是取材容易,製作簡單,輕巧價廉,且不易摔碎,適於煎煮;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

(三)玻璃罐

采用耐熱的玻璃製成,形如球狀,肚大口小,口邊外翻,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種型號,也可用廣口罐頭瓶代替。優點是質地透明,使用時可以觀察所拔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程度,便於隨時掌握情況;缺點是容易摔碎。

(四)抽氣罐

以前用青、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膠塞須保留完整,以便於抽氣時使用。但這種罐容易破碎。近年來,有用透明塑料製成,上麵加置活塞,便於抽氣。也有用特製的橡皮囊排氣罐,其規格大小不同。新型的抽氣罐具有使用方便,吸著力強,且較安全,又不易破碎等優點。

(五)代用罐

杯子、小口碗及玻璃罐頭瓶等,隻要瓶口光滑,無破損,均可使用。

三、吸罐的方法

吸罐的方法有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法,其操作如下:

(一)火罐法

利用火在罐內燃燒時產生的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將罐吸在皮膚上。具體操作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用鑷子或止血鉗等夾住95%的酒精棉球,點燃後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後,迅速退出並及時將罐子扣在施術部位上。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製,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

2.投火法用易燃紙片或棉花,點燃後投入罐內,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此法吸附力強,但由於罐內有燃燒物質,火球落下很容易燙傷皮膚,故適宜於側麵橫拔。

3.貼棉法用直徑約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95%的酒精,貼在罐內壁的中段,用火將酒精棉片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於側麵拔,須防酒精過多,滴下燙傷皮膚。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和傳熱的物體,如小瓶蓋等(其直徑要小於罐口),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點燃後迅速將罐子扣上,這種方法吸附力也較強。

5.滴酒法用95%酒精或白酒,滴人罐內1~3滴(切勿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燒傷皮膚),沿罐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後,迅速扣在施術部位上。

以上拔罐法,除閃火法外,罐內均有火,故均應注意勿灼傷皮膚。

(二)水罐法

水罐法是利用沸水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上的方法。此法一般選用竹罐。選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1~2分鍾,然後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扣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可根據病情需要在鍋中放人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法。

(三)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的空氣抽出,使之產生所需的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適用於任何部位拔罐。

以上各種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鍾,待施術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時,將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四、拔罐法的應用

臨床拔罐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見的拔罐法有以下六種:

(一)留罐法

留罐法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鍾,然後將罐取下。此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可根據病變範圍分別采用單罐或多罐。如胃痛,可在中脘采用單罐;腰肌勞損,可在腎俞、大腸俞、腰眼和疼痛明顯的部位采用多罐。

(二)閃罐法

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複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於肌肉比較鬆弛,吸拔不緊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尤其適用於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麵部以及腹部、四肢部分部位。需注意閃罐大多采用閃火拔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三)推罐法

又稱走罐法、飛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施術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取下。此法適宜於麵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四)針罐法

針罐法是將針刺和拔罐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留置10~15分鍾,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起罐、起針。

(五)刺絡拔罐法

刺絡拔罐法又稱作刺血拔罐法,即在應拔罐部位行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刺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15分鍾。此法應用廣泛,多用於各種急慢性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痤瘡、皮膚瘙癢、丹毒、哮喘、坐骨神經痛。

(六)藥罐法

常用的藥罐法(medicinalcupping)有兩種。

1.煮藥罐將配製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紮緊口袋,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煮15分鍾。使用時,按水罐法吸附在治療部位,多用於風濕痹痛等病症。常用藥物處方為羌活、獨活、麻黃、艾葉、木瓜、防風、秦艽、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10g。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適量藥液,常為罐子的1/2左右,常用的有辣椒水、生薑汁、兩麵針酊、風濕酒等,或根據需要配製的藥液,然後按抽氣罐操作方法,抽去空氣,倒罐吸附在相應的皮膚上。此法常用於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五、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一般多用於風寒濕痹、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癱等。

六、起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起罐的方法

起罐時,一般先用一手握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使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下。若罐吸附過強時,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傷皮膚。

(二)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脫落,均不適宜。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麵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若應拔的部位有皺紋,或火罐稍大,不易吸附時,可作一薄麵餅,置於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麵積,即可拔住。操作時必須動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水泡無需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第五節 三棱針療法

三棱針療法是用三棱針刺破血絡或腧穴,放出適量血液,或擠出少量液體,或挑斷皮下纖維組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古人稱之為“刺血絡”或“刺絡”,現代稱為“放血療法”。三棱針古稱“鋒針”,是一種常用的放血工具,由不鏽鋼材料製成,針長約6cm,針柄稍粗呈圓柱體,針身呈三棱狀,尖端三麵有刃,針尖鋒利。

一、操作方法

三棱針的針刺方法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刺法4種。

1.點刺法是點刺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擠出少量液體的方法。針刺前,在點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點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於點刺部位,繼而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左手拇、食、中三指固定點刺部位,右手持針,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mm,對準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於四肢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頭麵部的攢竹、上星、太陽、印堂等穴。

2.散刺法又叫“豹紋刺”,是在病變局部及其周圍進行連續點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操作時,根據病變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針,由病變外緣呈環形向中心點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祛瘀生新、通經活絡的目的。此法多用於局部瘀血、血腫或水腫、頑癬等。

3.刺絡法是刺入淺表血絡或靜脈放出適量血液的方法。操作時,可先用鬆緊帶或橡皮管,結紮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後常規消毒。針刺時,左手拇指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準針刺部位的靜脈,刺入脈中2~3mm,立即將針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後,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壓靜脈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瀉。此法多用於曲澤、委中等穴,治療急性吐瀉、中暑、發熱等。

4.挑刺法是用三棱針挑斷穴位皮下纖維組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操作時,用左手按壓施術部位兩側,或捏起皮膚,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迅速刺入皮膚1~2mm,隨即將針身傾斜挑破皮膚,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將針身傾斜並使針尖輕輕挑起,挑斷皮下部分白色纖維組織,然後出針,覆蓋敷料。此法常用於治療肩周炎、胃痛、頸椎病、失眠、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頭痛等。

二、適應範圍

三棱針放血療法具有通經活絡、開竅瀉熱、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凡各種實證、熱證、瘀血、疼痛等均可應用。較常用於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熱、中暑、中風閉證、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頑癬、癰癤初起、扭挫傷、疳疾、痔疾、頑痹、頭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三、注意事項

1.對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釋工作,以消除思想上的顧慮。

2.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點刺時手法宜輕、穩、準、快,不可用力過猛,防止刺入過深,創傷過大,損害其他組織。一般出血不宜過多,切勿傷及動脈。

4.體質虛弱者、孕婦、產後及有自發性出血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針刺激較強,治療過程中須注意患者體位要舒適,謹防暈針。

6.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3次為1療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數滴至3~5ml為宜。

第六節 皮膚針療法

皮膚針療法是運用皮膚針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激發經絡功能,調整髒腑氣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皮膚針,又有“梅花針”、“七星針”、“羅漢針”之分,是以多支短針組成,用來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種針具。

皮膚針的針頭呈小錘形,針柄一般長15~19cm,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針盤下麵散嵌著不鏽鋼短針。根據所嵌不鏽鋼短針的數目不同,可分別稱為梅花針(5支針)、七星針(7支針)、羅漢針(18支針)等。皮膚針針尖呈鬆針形,不宜太銳,針柄要堅固具有彈性,全束針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鏽蝕和缺損。現代又發明了一種滾刺筒,是用金屬製成的筒狀皮膚針,具有刺激麵廣、刺激量均勻、使用簡便等優點。

一、操作方法

1.叩剌部位皮膚針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經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種。

(1)循經叩刺:是指沿著經脈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常用於項背腰骶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為陽脈之海,能調節一身之陽氣;五髒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於膀胱經,故其治療範圍廣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經絡,因其分布著各經原穴、絡穴、郤穴等,可治療各相應髒腑經絡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根據穴位的主治作用,選擇適當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療,臨床常用的是各種特定穴、華佗夾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如扭傷後局部的瘀腫疼痛、頑癬等,可在局部進行圍刺或散刺。

2.刺激強度與療程刺激的強度,是根據刺激的部位、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的不同而決定的,一般分輕、中、重3種。

(1)輕刺:用力稍小,皮膚僅現潮紅、充血為度。適用於頭麵部、老弱婦女患者,以及病屬虛證、久病者。

(2)重刺:用力較大,以皮膚有明顯潮紅,並有微出血為度。適用於壓痛點、背部、臀部、年輕體壯患者,以及病屬實證、新病者。

(3)中刺:介於輕刺與重刺之間,以局部有較明顯潮紅,但不出血為度,適用於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叩刺治療,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可間隔3~5日。

3.操作針具和叩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後,以右手拇指、中指、無名指握住針柄,食指俐直按住針柄中段,針頭對準皮膚叩擊,運用腕力彈刺,使針尖叩刺皮膚後,立即彈起,如1此反複叩擊。叩擊時針尖與皮膚必須垂直,彈刺要準確,強度要均勻,可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強度。

二、適應範圍

皮膚針的適應範圍很廣,臨床各種病症均可應用,如近視、視神經萎縮、急性扁桃體炎、感冒、咳嗽、慢性腸胃病、便秘、頭痛、失眠、腰痛、皮神經炎、斑禿、痛經、兒童弱智等。

三、注意事項

1.針具要經常檢查,注意針尖有無毛鉤,針麵是否平齊;滾刺筒轉動是否靈活。

2.叩刺時動作要輕捷,正直無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潰瘍或損傷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傳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應進行清潔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滾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滾動,以免產生疼痛或出血。

第七節 皮內針法

皮內針法,是將特製的小型針具刺入並固定於腧穴部的皮內或皮下,作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方法,又稱“埋針法”。針刺入皮膚後,固定留置一定的時間,給腧穴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可調整經絡髒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內針的針具有兩種。一種呈顆粒型,或稱麥粒型,一般長1cm,針柄形似麥粒;一種呈撳釘型,或稱圖釘型,長約0.2~0.3cm,針柄呈環形。前一種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而後一種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

針刺部位多以不妨礙正常的活動處腧穴為主,一般多采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

一、操作方法

皮內針、鑷子和埋針部皮膚嚴格消毒後,就可進行針刺。

1.顆粒式皮內針用鑷子夾住針柄,對準腧穴,沿皮下橫向刺入,針身可刺入0.5~0.8cm,針柄留於皮外,然後用膠布順著針身進入的方向粘貼固定。

2.撳釘式皮內針用鑷子挾住針圈,對準腧穴,直刺撳入,然後用膠布固定;也可將針圈貝占在小塊膠布上,手執膠布直壓撳人所刺穴位。

皮內針可根據病情決定其留針時間的長短,一般為3~5日,最長可達1周。若天氣炎熱,留針時間不宜過長,以1~2日為好,以防感染。在留針期間,可每隔4小時用手按壓埋針處1~2分鍾,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二、適應範圍

皮內針法臨床多用於某些需要久留針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症,如神經性頭痛、麵神經麻痹、膽絞痛、腰痛、痹證、神經衰弱、高血壓、哮喘、小兒遺尿、痛經、產後宮縮疼痛等。

三、注意事項

1.關節附近不可埋針,因活動時會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時會活動,亦不宜埋針。

2.埋針後,如患者感覺疼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應將針取出,改選穴位重埋。

3.埋針期間,針處不可著水,避免感染。熱天出汗較多,埋針時間勿過長,避免感染。

附:皮下留針法

皮下留針法,是以普通30~32號韌性強、不易折斷的毫針,刺入選定的腧穴,施行手法後將針提至皮下,再沿皮刺入,最後用膠布固定貼牢,使針不易脫落,一般可留針1~3日。應用此法,所選毫針均不宜過長。

第八節 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進行刺激,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其治療範圍較廣,操作方便,且對疾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為了便於國際間的研究和交流,我國製定了《耳穴名稱與部位的國家標準方案》。

一、耳與經絡髒腑的聯係

耳與經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手太陽、手足少陽、手陽明等經脈、經別都入耳中,足陽明、足太陽的經脈則分別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陰經雖不直接入耳,但都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而與耳相聯係。因此,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上達於耳。奇經八脈中陰蹺、陽蹺脈並入耳後,陽維脈循頭入耳。所以《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耳與髒腑的關係密切,如《靈樞·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難經·四十難》說:“肺主聲,令耳聞聲”。後世醫家在論述耳與髒腑的關係時更為詳細,如《證治準繩》說:“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厘正按摩要述》曰:“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進一步將耳廓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說明耳與髒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關的。人體的內髒或軀體發病時,往往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壓痛敏感、皮膚電特異性改變和變形、變色等反應。參考這些現象來診斷疾病,並通過刺激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可見,耳不僅與髒腑的生理活動有關,而且與其病理變化也是不可分割的。

二、耳廓表麵解剖

耳廓分為凹麵的耳前和凸麵的耳背,其體表解剖。

耳輪耳廓卷曲的遊離部分。

耳輪結節耳輪後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輪尾耳輪向下移行於耳垂的部分。

輪垂切跡耳輪和耳垂後緣之間的凹陷處。

耳輪腳耳輪深入耳甲的部分。

耳輪腳棘耳輪腳和耳輪之間的軟骨隆起。

耳輪腳切跡耳輪腳棘前方的凹陷處。

對耳輪與耳輪相對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對耳輪體、對耳輪上腳和對耳輪下腳三部分組成。

對耳輪體對耳輪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體部分。

對耳輪上腳對耳輪向前上分支的部分。

對耳輪下腳對耳輪向前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窩對耳輪上、下腳與相應耳輪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狀的隆起。

屏上切跡耳屏與耳輪之間的凹陷處。

對耳屏耳垂上方、與耳屏相對的瓣狀隆起。

屏間切跡耳屏和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輪屏切跡對耳輪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耳垂耳廓下部無軟骨的部分。

耳甲部分耳輪和對耳輪、對耳屏、耳屏及外耳門之間的凹窩。由耳甲艇、耳甲腔兩部分組成。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門耳甲腔前方的孔竅。

三、耳穴的分布特點

耳穴(auricularpoint)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區域。耳穴在耳廓的分布猶如一個倒置在子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根據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圖可以看到:與頭麵相應的耳穴在耳垂和對耳屏;與上肢相應的耳穴居耳舟;與軀幹和下肢相應的耳穴在對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髒相應的耳穴集中在耳甲,其中與腹腔髒器相應的耳穴多在耳甲艇;與胸腔髒器相應的耳穴多在耳甲腔;與消化道相應的耳穴多在耳輪腳周圍。

四、耳穴部位和主治

為了方便準確取穴,《國標》按耳的解剖將每個部位劃分成若幹個區,共計有91個穴位。

(一)耳輪部穴位

將耳輪分為12個區。耳輪腳為耳輪1區;耳輪腳切跡到對耳輪下腳上緣之間的耳輪分為3等份,自下向上依次為耳輪2區、3區、4區;對耳輪下腳上緣到對耳輪上腳前緣之間的耳輪為耳輪5區;對耳輪上腳前緣到耳尖之間的耳輪為耳輪6區;耳尖到耳輪結節上緣為耳輪7區;耳輪結節上緣到耳輪結節下緣為耳輪8區;耳輪結節下緣到輪垂切跡之間的耳輪分為4等份,自上而下依次為耳輪9區、10區、11區和12區。

1.耳中

【部位】在耳輪腳處,即耳輪1區。

【主治】呃逆、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小兒遺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2.直腸

【部位】在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即耳輪2區。

【主治】便秘、腹瀉、脫肛、痔瘡。

3.尿道

【部位】在直腸上方的耳輪處,即耳輪3區。

【主治】尿頻、尿急、尿痛、尿瀦留。

4.外生殖器

【部位】在對耳輪下腳前方的耳輪處,即耳輪4區。

【主治】睾丸炎、附睾炎、外陰瘙癢症。

5.肛門

【部位】在三角窩前方的耳輪處,即耳輪5區。

【主治】痔瘡、肛裂。

6.耳尖

【部位】在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即耳輪6區、7區交界處。

【主治】發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牙痛、失眠。

7.結節

【部位】在耳輪結節處,即耳輪8區。

【主治】頭暈、頭痛、高血壓。

8.輪1

【部位】在耳輪結節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9區。

【主治】發熱、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

9.輪2

【部位】在輪1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10區。

【主治】發熱、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

10.輪3

【鄢位】在輪2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11區。

【主治】發熱、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

11.輪4

【部位】在輪3下方的耳輪處,即耳輪12區。

【主治】發熱、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

(二)耳舟部穴位

將耳舟分為6等份,自上而下依次為耳舟1區、2區、3區、4區、5區、6區。

11.指

【部位】在耳舟上方處,即耳舟1區。

【主治】甲溝炎、手指麻木和疼痛。

2.腕

【部位】在指區的下方處,即耳舟2區。

【主治】腕部疼痛。

3.風溪

【部位】在耳輪結節前方,指區與腕區之間,即耳舟1區、2區交界處。

【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症、過敏性鼻炎。

4.肘

【部位】在腕區的下方處,即耳舟3區。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

【部位】在肘區的下方處,即耳舟4區、5區。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肩部疼痛。

6.鎖骨

【部位】在肩區的下方處、即耳舟6區。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

(三)對耳輪部穴位

將對耳輪分為13個區。

對耳輪上腳分為上、中、下3等份。下1/3為對耳輪5區,中1/3為對耳輪4區;再將上1/3分為上、下2等份,下1/2為對耳輪3區;再將上1/2分為前後2等份,後1/2為對耳輪2區,前1/2為對耳輪1區。

對耳輪下腳分為前、中、後3等份,中、前2/3為對耳輪6區,後1/3為對耳輪7區。

對耳輪體從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至輪屏切跡分為5等份,再沿對耳輪耳甲緣將對耳輪體分為前1/4和後3/4兩部分,前上2/5為對耳輪8區,後上2/5為對耳輪9區,前中2/5為對耳輪10區,後中2/5為對耳輪11區,前下1/5為對耳輪12區,後下1/5為對耳輪13區。

1.跟

【部位】在對耳輪上腳前上部,即對耳輪1區。

【主治】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