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保健灸法(2 / 3)

加減:若患者兼受放療,當放療到一定劑量,往往有熱邪入裏傷陰的表現,患者頭昏、頭痛、惡心嘔吐,呈陰虛陽亢、肝胃不和時,可配用腎經太溪穴,以養陰潛陽;配肝經太衝穴,以舒肝和胃。

三、強腎壯腰方(《針灸大成》)

處方:腎俞、委中、太溪、白環俞。

用法:腎俞、太溪用灸法,委中、白環俞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並可用灸。

功用:補腎強腰,調經止痛。

主治:腎虛腰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綿綿不已,勞作則加劇,可兼健忘、耳鳴、遺精帶下等。

加減:腎虛症狀較明顯者,可加關元、氣海以大艾炷灸之,以補元氣、益腎氣。健忘、遺精者加誌室、氣海、三陰交,以益氣固精。帶下者,加中極、帶脈以固經止帶。

四、壯陽方(《臨床經驗方》)

處方:命門、神闕。

用法:灸命門、神闕。命門用大艾炷灸,神闕用隔鹽灸,不拘壯數。

功用:溫腎壯陽。

主治:神昏,意識喪失,目合,口開,手撒,尿遺,鼻鼾或呼吸微弱,汗出痰壅,四肢逆冷,脈象細弱等證。

加減:神昏、意識喪失者,加刺入中、十宣,開竅醒神;痰多壅盛者,加豐隆,健脾化痰;四肢厥冷者,加足三裏,回陽救逆;汗多者,加合穀、陰郤,固表止汗。

五、程氏安神方(《經驗方·程莘農》)

處方:神門、大陵、內關。

用法:仰臥位或坐位,內關直刺1.6~2.6厘米;或艾條懸灸5~10分鍾;大陵直刺1~1.6厘米,或艾條懸灸3~5分鍾;神門直刺1~1.6厘米,或艾條懸灸3~5分鍾。以上三穴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鍾。

功用:安神定誌。

主治:多種病因所致之失眠症。

加減:本方為治療失眠的基礎方,如心陰虧損不寐,可加心俞、足三裏等以滋心陰,養心神;心腎不交之不寐者加腎俞、太溪以滋腎水,降心火,交通心腎;心脾兩虛之不寐者加足三裏、心俞、脾俞以健脾益氣,養血安神;膽氣虛之不寐者加膽俞、肝俞、風池以溫膽益氣寧神;肝經鬱熱之不寐者加肝俞、膽俞以清熱瀉火安神;痰熱擾心之不寐者加豐隆、心俞、巨闕以清熱化痰安神;心火亢盛之不寐者加大椎、曲池、合穀、心俞以清心安神;胃腑不和之不寐者加厲兌、中脘、豐隆以化痰和胃。

六、二中腰痛方(《針灸大成》)

處方:人中、委中、尺澤。

用法:先刺人中、委中,後刺尺澤。急性腰扭傷,痛甚者,重瀉人中,刺委中出血,再刺尺澤,用瀉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

功用:祛瘀通絡,強腰止痛。

主治:多有陳傷宿疾,勞累時加劇,或閃挫撞擊,經絡受損,腰部強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轉側俯仰不利。

加減:若陳傷宿疾腰痛者,加腎俞、腰陽關、命門;扭閃腰痛甚者,加支溝、昆侖、束骨、陽陵泉;兼有發熱者,刺大椎以瀉熱邪。

七、腰脊痹痛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腰俞、膀胱俞、長強、氣衝、上髂、下髎、居髎。

用法:先刺腰俞、膀胱俞、上髎、下髎,均用補法,再刺長強、居髂、氣衝,均用瀉法,留針20分鍾;腰脊冷病者,可灸腰俞、膀胱俞5~7壯。

功用:補腎壯陽,通經止痛。

主治:腰部冷痛,或拘急不可俯仰,或連及骶、臀、股、膝,疼痛時輕時重,得暖則緩,遇寒冷則加劇,舌淡,脈沉。

加減:若腎陽虛較重、腰脊冷痛者,可加腎俞、關元,針上加灸5~7壯;小便頻數者,加水分、氣海、關元;腹瀉者,加天樞、陽陵泉、大腸俞。

八、程氏腰痛方(《臨床經驗·程莘農》)

處方:腰陽關、腎俞、次髎、委中。

用法:先刺腰陽關、腎俞、次髎,用補法,留針30分鍾;再刺委中,用瀉法,不留針;腰痛甚者,也可瀉委中出血。

功用:強腰壯腎,通經止痛。

主治:腰脊冷痛,遇寒則重,得熱則緩,四肢厥冷,甚則小便頻數,下肢浮腫,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加減:腎陽虛較重、腰脊冷痛、四肢厥逆者,可加關元、氣海,並可用灸;若小便頻數者,加脾俞、氣海、水分,可針上加灸;腹瀉者,加天樞、大腸俞。

九、治痹方(《針灸甲乙經》)

處方:會陰、太淵、消濼、照海。

用法:先刺太淵、消濼,再刺照海,後刺會陰,均用瀉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若寒邪較重,可灸太淵、消濼、照海各5~7壯,再刺會陰。

功用: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風寒之邪所致的痹證。症見肌肉關節疼痛,或定竄不定,痛無定處,或痛勢較劇,痛處有冷感,遇寒則甚,得熱則減,苔薄白或淡黃,脈浮弦或浮緊。

加減:若寒邪較甚者,可加灸腎俞、關元,溫陽散寒止痛;若風邪較重者,加風門、膈俞、肝俞,祛風活血止痛;若濕邪輕重者,加脾俞、足三裏,健脾化濕通痹;若寒邪入裏化熱者,可刺大椎、曲池以瀉熱。

十、膝痛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梁丘、曲泉、膝陽關。

用法:先刺梁丘、膝陽關,再刺曲泉,均用瀉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若寒邪較重者,可用溫針灸曲泉、梁丘各15分鍾。

功用:溫經、散寒、止痛。

主治:膝部冷痛、腫脹、麻木,活動不利,甚則不能行走,腰腿冷痛,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緩。

加減:若寒邪重者,可加刺陽陵泉、犢鼻、陰市;膝部腫痛者,加風市、陽陵泉及膝關;寒邪人裏化熱者,加刺大椎、曲池以瀉熱邪。

十一、脅痛方(《針灸大成》)

處方:支溝、章門、陽陵泉、委中。

用法:先依次針刺支溝、章門、陽陵泉,用瀉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然後取俯臥位,用三棱針在委中處的淺靜脈上點刺出血。

功用:疏肝調氣,通經活絡。

主治:脅痛。初起以脹痛為主,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誌之變動而增減,胸悶不舒,飲食減少,暖氣頻作。久則脅痛如刺,痛處不移,舌質紫暗,脈弦或沉澀。

加減:脅肋脹痛甚者,加丘墟、外關、太衝以疏肝解鬱;脅肋刺痛者,加內關、豐隆散瘀通絡止痛;食少者,加中脘、足三裏以調胃氣;噯氣頻作者,加膈俞、內關以寬胸舒膈。

十二、項強方(《醫學綱目》)

處方:承漿、風府、後溪。

用法:先針承漿,隻撚轉不提插,平補平瀉法;再刺風府,直刺用瀉法;再刺後溪,直刺用瀉法。均行針1~2分鍾,後留針20分鍾。進針前可先行推拿手法以加強療效。

功用:疏風散寒,通經解疼。

主治:頸部感受風寒之邪,頸項僵硬疼痛,不能回首。或各種原因引起的落枕。

加f減:頸項部疼甚者,可加天柱、風池,針用瀉法,以加強通經止痛之效,如針後加火罐、.按摩、熱敷,則效果更佳。

十三、傷寒無汗方(《針灸甲乙經》)

處方:風池、天柱、商陽、關衝、液門。

用法:先刺風池、天柱,針用瀉法,行針1~3分鍾,再刺商陽、關衝、液門,均留針20分鍾,用淺刺法。

功用:發汗解表。

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頸項強痛,腰腿酸困,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加減:惡寒發熱、骨節痛煩重者可加大椎、風門,針用瀉法,以加強驅風散寒之力。

十四、解表清熱方(《針灸集錦》)

組成:風池、大椎、陶道、身柱、合穀、少商。

用法:先刺風池、大椎、陶道、身柱、合穀,針用瀉法或透天涼手法,留針20分鍾,再用三棱針刺少商出血。

功用:疏風解表,清熱利咽。

型治:發熱惡風,頭痛有汗或無汗,咽喉腫痛,咳吐黃痰,口幹欲飲,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加減:咳嗽痰多者,加肺俞、列缺,針用瀉法以清肺化痰;頭痛甚者,加太陽、上星,針用瀉法以清頭部之邪。

十五、瀉胃熱方(《素問·水熱穴論》)

處方:氣街、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

用法:先刺氣街,再刺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均用瀉法,得氣後留針15分鍾,出針。

功用:清胃瀉熱。

主治:胃中積熱。牙痛牽引頭腦,麵頰發熱,其齒惡熱喜冷,或牙齦潰爛,或牙齦出血,或唇舌頰腮腫痛,或口氣熱臭、口幹舌燥,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

加減:熱甚者加內庭、豐隆,清瀉胃熱;牙痛者加頰車、下關、地倉,通經止痛;牙齦出血或潰爛者加頰車、內庭,通經瀉熱;便秘者加支溝,瀉熱通便。

十六、瀉心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列缺、曲池。

用法:重瀉列缺、曲池,得氣後留針15分鍾,出針;煩熱較重者,可瀉曲池出血。

功用:清心瀉熱。

主治:發熱,心煩,心胸憋悶,口唇幹燥,汗出如珠,舌紅,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