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序論(一)(1 / 1)

第一節水體環境背景值研究的基本概念、動態和意義

環境科學所研究的背景值,是針對現代生產活動所造成的汙染而言,它是研究環境在未受汙染時,環境各要素(指水體、大氣、土壤和植物等)的物質組成與含量,它反映環境各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發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物質組成與恃征。目前,環境汙染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要尋找絕對沒受汙染的環境要素或地區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們今天所研究的環境背景值,實際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主要指基本未受或少受汙染的環境中,各要素的基本化學組成與含量。

水體環境背景值研究是指江河、湖庫、海洋及地下水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積相中的化學組成與含量。

目前,隨著環境科學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環境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美國、英國、日本、西德、蘇聯、加拿大等國都有研究報道。對於天然水的化學成分,俄羅斯學者羅蒙諾索夫於18世紀就進行過研究。以後,沃隆科夫、維諾格拉多夫等對化學元素在水圈的分布及對天然水的分類都進行了較全麵的係統研究。近年來,美國係統地報道了其大陸岩石、土壤、植物及蔬菜中多種元素地球化學背景值。

近年來,我國也開展了一些區域環境背景值的研究工作,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先後開展了珠穆朗瑪峰、托木爾峰、長白山、廣東省、南京市以及湘江和第二鬆花江等地水、土等環境背景值的調查研究工作。1982年至1985年環境背景值調查研究被列入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分別在東北、湖南、廣東等地開展水、土主要汙染物環境背景值的調查研究工作。“七五”期間(1986年至1990年),除開展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研究之外,則在長江水係係統地開展了水體環境背景值調查研究工作。研究的元素,除環境汙染比較明顯的元素之外,還增加了一些生命元素以及與地方性疾病有關的元素。長江中下遊典型水敞水體環境背景值調查研究就是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長江水係水體環境背景值調查研究》課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