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長江下遊典型水域水體環境背景值(一)(2 / 3)

青弋江水係位於安徽省境內,流域麵積為7150平方公裏,幹流總長275公裏,總落差410米,西河鎮以下為青弋江與長江的衝積平原。該河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4米/秒。麻川河、徽水、蒲溪、秧溪、舒溪、茶溪等為該河的主要支流。青弋江幹流上已建成太平水庫(又稱太平湖),控製流域麵積2800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88米/秒,總庫容為24.7億立方米,是旅遊、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的綜合性水利工程,電站裝機容量15萬千瓦。陳村下遊的渓口,已建成青弋江綜合利用的引水樞紐,利用引水幹渠與原河道的落差在涇縣縣城東北建成紀村電站,裝機容量3.4萬千瓦。

太平湖上遊河流的水化學類型為型水,離子總量為46~93毫克/升,礦化度為21.9~59.9毫克/升,總硬度為1.43~2.89德國度。太平湖下遊河水的水化學類型離子總量69~172毫克/升,礦化度為28.1~76.5毫克/升,總硬度為1.18~5.61德國度。

水陽江流域麵積10305平方公裏,幹流總長254公裏,落差503米。宣城以下入衝積平原區。該河多年平均流量為180米/秒,主要支流有西津河、東津河、郎川河等。

水陽江的水化學類型,離子總量為118~156毫克/升,礦化度為29.3~88毫克/升,總硬度為3.62~4.96德國度。

三、地質地貌條件

地質地貌條件是影響區域水體環境背景值形成的重要因素。該區地處我國東部新華夏第二隆起帶、新華夏第二沉降帶和淮陽山字型前弧東翼的複合部位。在漫長的地質過程中,經曆了多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複雜,南北向構造形跡和東西向構造形跡都較發育,並伴隨有大量岩漿侵入。從太古代至古生代,震旦紀到印支期,燕山期到喜山期都有活動。但無論是加裏東運動、華力西運動,還是印支運動,僅波及部分地區,直至燕山運動才遍及全區,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斷裂和頻繁的岩漿噴發和侵入,形成了本區基底的雛型。續之為喜馬拉雅運動,使本區沉積了厚薄不等從白堊係到新生界的地層。

本區出露的地層較全,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層都有出露,沉積岩以灰岩、砂岩為主,岩漿岩主要為花崗岩,變質岩主要為片麻岩。片麻岩主要分布於大別山區,花崗岩類主要分布於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灰岩主要分布於皖南山地,砂岩遍及全區低山丘陵地帶,蘇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主要為亞粘土、亞砂土等第四紀衝積物。

該區處於淮陽斷塊和揚子斷塊的接觸地帶,現代地貌輪廓在燕山運動時期基本形成。在地勢上,由於長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構成了南、北高,中間和東部低的地貌景觀,地貌類型可劃分為三類:衝積平原、侵蝕丘陵和山地。

衝積平原、侵蝕丘陵和山地構成本區地貌的輪廓。衝積平原沿長江兩岸分布,形成了遼闊的長江下遊平原,整個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均在50米以下,由蘇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構成。蘇皖平原從湖口至鎮江,兩邊有山地和丘陵夾峙,平原狹長,鎮江以下,空曠遼闊,是長江三角洲平原。侵蝕丘陵和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區南北兩側,構成長江下遊水係的分水嶺。北側主要為大別山地,經長期剝蝕,山勢低平,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部分地帶僅200米左右,南側主要為天目山、黃山[九華山等山地,海拔大部分也在1000米以下,少部分山峰在1000米以上。

四、氣候特征

本區處於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多雨。6月中旬到7月上旬為梅雨季節,雨量較多,陰雨連綿,雨期較長;梅雨結束後進入炎夏,降水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製,多為雷陣雨,降水強度大。秋、冬季一般較幹燥,雨量較少。

長江下遊區平均年降雨量在800mm~1300mm,一般南部多、北部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大於平原,江南大於江北。大別山和黃山分別是江北和江南的兩個多雨中心,局部地區高達1500mm~1800mm。由於氣溫較高,夏季蒸發量較大。長江下遊地區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土壤含水量。

該區無霜期一般在210~250天,活動積溫5100~5200℃。多年平均氣溫約為15-17℃,年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份,最低出現在1月份,7月份平均氣溫28°~29°,曆年最高達40℃以上;1月平均氣溫2~4℃,最低氣溫-10℃以下。多年平均徑流深200~1000mm,平原丘陵地區較小,山區較大。

曆年最大暴雨一般出現在6~8月間,年最大24小時雨量均值100~130mm,山區大於平原,變異係數0.50~0.60。上遊具有山溪性的特點,暴漲暴落,中下遊較平緩。

年侵蝕模數一般200~500噸/公裏2,大別山區較大,皖南山區較小。

五、植被類型

地表植被的特征影響土壤的形成、岩石的風化及降水對地表的衝蝕能力,影響水中的物組成,並影響水體中元素的組成和含量。長江下遊典型區位於溫暖而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植被組成既有溫帶落葉闊葉樹,也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樹,植被屬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過渡類型。落葉闊葉喬木層中以殼鬥科的櫟屬樹種最多,主要有槲樹、小葉櫟、麻櫟、栓皮櫟等,此外還混生有楓香、黃連木、化香樹等落葉樹。林中夾雜的常綠闊葉樹有棕櫚、女貞、刺柞、貓兒刺、華冬青等。喬木層中,落葉闊葉樹多居最高層,常綠闊葉樹屆亞喬木層或灌木層。目前在平原、丘陵及山地中,已無完整的天然植被,森林以次生林為主,次生灌叢和次生草本植物也廣泛分布。本區天然植被破壞後,首先出現的是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為主的草本植物;以後漸次發展成為茅栗、山楂、山胡菽等陽性灌木;繼後落葉喬木如合歡、山合歡、櫟樹、榔榆、櫸、黃連木、三角楓、黃檀、化香等逐漸侵入;再後,喬木高度增大,陽性灌木逐漸衰落,半陽性喬木,如麻櫟、榔榆、櫸等顯著發展,其間還出現常綠闊葉樹,形成了現在的植被景觀。另外,在次生林中杉木和馬尾鬆也廣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