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漢水水係水體環境背景值(一)(1 / 3)

第一節漢水水係環境特征

一、水係概況

漢水是長江的最長支流,其源有三:中源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蟠家山,稱漾水;北源為發源於秦嶺的沮水(又名黑河);南源為發源於米倉山的南河(又名玉帶河)。其中北源最長,水量也大,故定為漢水正源。漢水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於武漢市彙入長江,全長1577公裏,流域麵積17.4萬平方公裏。包括陝南、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中部及四川省東北的一小部分,漢水流域北以秦嶺與黃河流域分界,東北以伏牛山、桐柏山與淮河流域分界,西南以米倉山、大巴山與嘉陵江流域分界,南以荊山與大寧河、沮水分界。

根據漢水幹流的河穀形態、水文特征及地貌類型,可將其劃分成三個河段,丹江口水庫大壩以上為上遊,丹江口水庫大壩至鍾祥為中遊,鍾祥以下為下遊。上遊河段位於秦嶺、大巴山之間,河床寬一般200~300米,兩岸山坡陡哨,河穀深切,河床比降大,水急灘多;中遊河段為丘陵地帶,河穀較寬,河床多為砂礫,比降稍小,河床不穩定,沿岸多沙洲、沙灘;下遊河段流經江漢平原,兩岸為提防所束,河道彎曲,水流較緩,河床多泥沙。

二、水係組成

漢水支流眾多,河網密布,流域麵積超過5000平方公裏的支流有唐白河、丹江、損水、堵河、任河、南河、旬河、夾河等八條。河源區重要支流有褒河。

漢水水係組成的形態極不對稱,右岸流域麵積為62247平方公裏,占全流域麵積的35.8%;左岸流域麵積為111753平方公裏,占64.2%;流域不對稱係數為0.56,左岸支流源遠流長,數量多,右岸支流大多數短且少。

漢水水係共建有大小水庫29座,大多分布在中、下遊地區的潢水、唐白河、天門河、蠻河等支流上,幹流已建成的水庫有兩座。這些水庫人為地將漢水分為三段,改變了河流水生生態環境和氧化還原條件,降低了水的流速,大型水庫作用尤其明顯。漢水流域的大型水庫有四座,丹江口水庫最大。丹江口水庫位於漢水幹流上,大壩距武漢650公裏。該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灌概、航運、養殖的綜合性水庫。壩高97米,控製流域麵積95220平方公裏,正常蓄水位157米,相應庫容174.5億立方米,水麵麵積858.8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37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1.15億噸,可灌溉農田2300~3500萬畝。

石泉水庫位於陝西省石泉縣城上遊約一公裏的漢水幹流上,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航運、養殖。壩高65米,正常蓄水位410米,相應庫容5.7億立方米,水麵麵積28.5平方公裏,控製流域麵積23400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10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4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輸沙量0.126億噸,年發電量6.34億度,可灌溉農田0.4萬畝。

黃龍灘水庫位於堵河下遊(大壩距堵河彙入漢水口約25公裏),是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城市供水、養殖的大型水利工程。壩高107米,正常蓄水位247米,控製流域麵積11825平方公裏,總庫容11.625億立方米,庫區水麵麵積34.1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19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約6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430萬噸,可灌溉農田0.5萬畝,年發電量7.59~10.2億度。

鴨河口水庫位於唐白河支流白河上遊,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殖的綜合性水庫。壩高32米,正常蓄水位175.7米,總庫容15億立方米,控製流域麵積3030平方公裏,多年乎均輸沙量1.17萬噸,可灌溉農田210萬畝。年發電0.35億度。

三、地質、岩性、地貌條件

水體並非是獨立存在的體係,它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研究流域內地質、地貌、岩性、水文、氣候、土壤、植被等環境要素對背景值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地質、岩性、地貌是影響土壤發育、河流水文、泥沙輸送等的重要因素。地表環境的物質組成是母岩經風化演化而來的,由於地質、地貌條件的差異,導致了地表出露岩石性質的不同和侵蝕——堆積條件與氧化——還原環境的區域分異,而河流中的化學物質主要來自地表環境,因此不同地質、地貌條件導致水中化學元素的組成與含量的不同。

漢水流域總的地勢是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幹流上遊段的地質構造走向與河流流向一致,呈東西向,中下遊則呈西北——東南向。漢水流域的地貌類型有山地、丘陵和平原,根據其分布特點可劃分為四個類型,即北部的秦嶺、淮陽山脈,南部的大巴山、荊山山脈,丘陵、河穀盆地及下遊衝積平原。

秦嶺是我國南北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呈東西走向。淮陽山脈西起桐柏山脈,東延為大別山脈,斜艮於鄂豫皖,成為漢水下遊各支流的發源地。

大巴山脈為四川盆地與漢水流域的分界線,西段稱為米倉山,中段為九龍山,東段為大巴山,山脊走向為東西向,西高東低。其北坡較南坡陡哨,在山脊與漢水河穀之間有低緩的花崗岩丘陵區。武當山和荊山,向東延伸至馬良,走向西北——東南向,愈向東南愈低。

漢水水係中上遊兩岸有狹長的河穀及衝積盆地,從上遊至中遊,分別有漢中盆地、洋縣——安康黃金峽,安康——丹江口水庫段則為狹穀與盆地交錯地帶,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遊區。

江漢平原位於漢水下遊及唐白河中下遊區域,係近代衝積而成。曆史上由於漢水洪水泛濫形成了許多自然堤,洪水時成為分洪的湖泊帶。在平原與崗地毗連地帶,一般地勢較低,形成散布的湖泊。

漢水流域的地層,從前震且係到近代均有出露,以古生代變質岩係的分布最廣,其次為新生代的紅色岩係和第四紀的鬆散沉積物,中生代地層麵積最小,主要為侏羅紀棕色粗砂岩、頁岩及三疊紀頁岩與灰岩;前震旦係的花崗岩、片麻岩及片岩;震旦係的片岩、灰岩,“寒武係的片岩與頁岩間夾灰岩;奧陶係的灰岩及頁岩夾灰岩;誌留係以頁岩為主,間夾有千枚岩;泥盆係為厚層灰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石炭、二疊係為灰岩、各種片岩與頁岩;第三係為紅色砂岩、礫岩、粘土泥灰岩;第四係為紅土、粘土等近代沉積物。各時代的火成岩有花崗岩及各種基性岩。岩性的分布大致為:穀城——房山——嵐皋——勉縣一線以北及方城——棗陽——漢口一線以東為變質岩、岩漿岩區,其餘地區為沉積岩區。漢水上遊基本上由變質岩和岩漿岩組成,中、下遊河穀鑲嵌在沉積岩層和鬆散沉積物中。從時代上看,古生代以前地層主要分布在上遊,是構成秦嶺、大巴山等山脈的主要地層;新生代、中生代地層多分布於山間盆地、地塹及下遊低窪地區,構成低山丘陵。

四、氣候、水文條件

氣候條件是影響岩石風化、土壤形成、植被發育及河流水文條件的重要因素。河流流量及泥沙含量與水體中化學元素的含量密切相關,因此氣候條件,特別是降水量對水環境背景值具有明顯影響。河流水文狀況決定於降水和地形,在降水通過徑流進入水體過程中,溶解了環境中部分物質,並攜帶泥沙進入水體,因此河流水量的大小、降水強度及季節變化對水體環境背景值都產生一定影響。

漢水流域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主要受東南季風控製,漢水上遊也受西南季風影響。漢水流域年平均氣溫在15~17℃,年平均降水量為700~1300mm,下遊區及任河上遊降水量較大,年平均可達1100mm以上,中遊區一般在800~900mm,上遊區700~900mm。降水量的分布為右岸大於左岸,由於漢水流域降水受季風控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別是六月至八月。雨季一般下遊早於上遊,夏季(尤為7~8月)上遊區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量大於中、下遊區。漢水流域降水量的年、月變化都較大,年變率在20%以上,月變率更大,多雨月的月變率可達100℃以上。由於降水的變率大,在時間上相對集中,造成河水流量、水位變化為暴漲暴落,易發生洪水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