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溍(1277—1357),元代文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市,位金華市東北)人。字文晉,又字晉卿。仁宗延祐間進士,任台州寧海(今浙江省寧海縣,位杭州市東北)縣丞,累擢侍講學士知製誥等職。生平好學,博覽群書,議論精要,其文布置謹嚴,援據切洽,在朝中挺然自立,不附於權貴,時人稱其為清風高節,如冰壺三尺,纖塵不汙。著作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縣誌》7卷,《日損齋筆記》1卷,《黃文獻集》10卷。他在書法方麵造詣頗深,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今存《黃學士文集》43卷。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恢複了貢舉,以便選拔人才。對早就出了名的才子黃溍,縣裏催促他參加考試。他一試即中,出任台州路寧海縣丞。
寧海縣位於浙東沿海,鹽業興旺。一些鹽業大戶有恃無恐,不受管束,肆意妄為,殘害百姓。而當地的一些官吏受這些鹽戶的賄賂收買,也不主持公道,聽之任之,使這股惡勢力更加肆無忌憚。
黃溍到任後,見此情景,深惡痛絕,毫不遲疑地對為非作歹者一律繩之以法,絕不寬容。這時,黃溍的下屬憂心忡忡,生怕受到報複,小心翼翼地告訴黃溍說:
“這夥人背後有人撐腰,可惹不得啊!”黃溍斬釘截鐵地回答道:“官可以不當,百姓的事不能不管。”他剛正不阿,執法如山,對地方惡霸嚴懲不貸。他幾經努力,使寧海惡焰漸消,百姓終於過上了安寧的日子。
黃溍擔任州縣官吏長達20餘年,始終以父母官自律,體恤民間疾苦,為百姓辦好事。他清白廉潔,除俸祿外,不接受任何非法錢財。他常常因生活費用欠缺而變賣家產,以資彌補。他兩袖清風,政績卓異,惠及地方,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元明宗至順二年(1331),黃溍被朝廷提拔進京做官。
至正八年(1348),黃溍受命編修《後妃功臣列傳》。他憑著高尚的史德,秉承《春秋》筆法,尊重史實,從不曲意逢迎,再一次表現了剛正不阿的崇高品質。
黃溍光明磊落,一身正氣。他在京城斷斷續續為官 20年,“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不阿附權貴。
“黃君清風高節,如冰壺玉尺,纖塵不染”是時人對黃溍的稱讚,也是黃溍為官“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的真實寫照。黃溍為官剛正不阿、光明磊落,正是我們後人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