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節 張悌以身殉國(1 / 1)

張悌(236—280),字巨先,襄陽人,三國時孫吳大臣。吳景帝永安年間(258—263)為屯騎校尉,官至丞相軍師。

當吳烏程侯孫皓聽到晉朝安東將軍王渾帶領軍隊南下的消息時,曾派丞相張悌和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字仲思)帶領三萬人馬渡過長江去迎敵。隊伍走到牛渚的時候,沈瑩說:“晉朝水軍訓練有素,而我軍新近失敗,名將陣亡。過江交戰未必能勝,不如坐守江南。”

張悌說:“東吳將亡,人所共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過江決一勝負。為國捐軀,死而無憾。”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率軍渡過長江。

王渾的部將張喬帶領七千人馬駐守楊荷。張喬看到吳軍氣勢洶洶,已經包圍他的軍隊,覺得硬拚必然失敗,就率領部下向張悌投降。諸葛靚認為張喬是詐降,是想等待晉朝大軍到來時前後夾擊吳軍,所以建議把降兵全部殺死。張悌沒有聽從他的意見。這時,晉朝的揚州刺史周浚、將軍薛騰和蔣班率領大軍到來。沈瑩帶五千精兵衝擊敵陣,無法取勝。張喬利用這個機會,從背後襲擊吳軍,吳軍大敗。諸葛靚拉著張悌的手勸他逃跑,張悌不肯。諸葛靚對他說:“國家存亡自有天數,張卿既然沒有回天之力,又何必一定求死呢?”

張悌流著眼淚說:“仲思,小時候,你家的諸葛丞相就賞識我。我不能辜負一代名賢的知遇之恩。我今天能以身殉國,死而無憾。”

諸葛靚再三拉他走,張悌巋然不動。諸葛靚隻好流著眼淚和張悌告別。走出一百多步,他再回頭看時,張悌已被晉軍殺死。

古代為國捐軀者比比皆是,張悌也是其中之一。他為了報答諸葛丞相對他的知遇之恩,一心護主、視死如歸的精神感動著世代人們,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