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節 堅持用中文作報告的丁肇中(1 / 1)

丁肇中(1936—),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華人在自己的祖國聚會,用什麼語言交談?這也許是個毫無疑問的常識問題。誰不知道華人同文同種講漢語?

然而怪事偏偏就出在同種不同文,華人在華開會竟然“禁說”華語。在上海召開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上,聚集的學界精英盡管都是黃皮膚黑頭發,但從論文彙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人申請用中文做報告未獲準許,隻好用不熟練的英文演講,致使論文原意不能充分表達。一位與會學者認為,大多數報告用中文完全可以講清楚,而且更容易被聽眾理解。即使考慮到部分海外華裔學者的需要,至少可以采用中英文雙語,但這些要求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而拒絕,大有非熟練英語者不得發聲的意思。

組織者所謂“國際慣例”,如果不是故意蒙人,就是連起碼的常識也不懂。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六種,漢語乃是其中之一。倘說“國際慣例”,至少應該是包括漢語在內的六種工作語言同時使用。隨著中國國力日漸增強,外國學漢語的人與日俱增,漢語成為世界強勢語言的特征已經顯現,我們為什麼還要崇拜英語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令人敬佩的是丁肇中教授,他不顧“禁令”,堅持以中文作報告。丁教授的英語水平毋庸置疑,但當他榮獲諾貝爾獎發表演說時卻用漢語。他說,漢語是他的母語。這一次,丁肇中在用漢語表達學術思想的同時,也表達了超越物理意義的文化情感。中華兒女遍布世界各國,但無論相隔多遠,差別多大,他們以通用的漢語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標誌,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大團結形成和鞏固之基礎。丁肇中教授此舉,令人尊敬。

記得小時候聽老師講都德的《最後一課》,她說,滅絕一個民族最惡毒、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該民族放棄自己的母語。她說,我們靠祖國生存著,我們靠母語發展著——這不是“最後一課”,這是永遠的一課!

丁肇中先生堅持用母語,其不妥協的行為充分體現了一個愛國學者持正不阿的高貴品質,令人敬佩!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淩晨6時零9分,“發現號”航天飛機騰空而起,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拉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此舉揭開了人類第一次到太空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序幕。

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意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這次在航天飛機上運行的“阿拉法磁譜儀”傳回的數據,從接收到的1%數據判斷,它工作正常,並出現了預想的反質子,但由於數量太少,尚無法據此判斷已經發現了反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