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築城之爭(1 / 2)

驚愕過後,趙南星沒有辯駁,默默點頭道:“徐光啟,這個名字我記下了。若他真有這方麵才能,朝廷決不會埋沒。”

他不辯駁,是因為他覺得魏四的話很有道理。譬如自己當年,不就是因為那個官做得不如意,才不管是一品二品便拍屁股走人,做個無官一身輕的閑雲野鶴嗎?

鄒元標未辯駁,是因為他找不出辯駁的理由,雖然魏四的話與他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但卻似乎很實在。

左光鬥也未辯駁,是因為他早猜到魏四會有驚人之語,不然他就不是魏四。

魏四致謝告辭後,趙南星望著他的背影良久後驚呼,“便是此人,一定是他。”

“你是說‘八千女鬼’指的就是他?”鄒元標問。

“此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兩種秉性,有著完全不同的兩種思想,甚至可以說他整個人的構成便如同神與鬼的結合。此人是我至今見過的人中最符合條件的那個。”趙南星幾乎是一口氣說出。

左光鬥不知那個預言,便問起。

鄒元標詳細向他講起。

“此人卻非常人。”聽完後,左光鬥開始講敘與魏四的幾次接觸,引來那兩位君子愈加驚奇,也加深了他倆的判斷。

魏四不知道他們的判斷,他興高采烈地去向翰林院,告訴徐光啟這個好消息。他相信趙南星會很有興趣地調查徐光啟,然後任用。

一直想有所作為的徐光啟,聽魏四一說,很是高興。並表示不論官職高低,隻要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便會毫不猶豫地前往。

楊守勤過來說馮夢龍一早便已離京,三人又唏噓了會。

就在熊延弼、王化貞之案還未最後了結之時,遼東方麵又出事,袁崇煥與經略王在晉產生矛盾。

其實王在晉起初還是很欣賞袁崇煥的。袁崇煥奉命來到後,便給了一個任務,出關去前屯衛去收撫流離失所的難民。袁崇煥當夜出發,在荊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時到達,前屯城中將士無不佩服。

王在晉認為自己有了得力的幫手,立刻奏請正式任他為寧前兵備僉事。

袁崇煥本來是沒有專責的散官,現在有了駐地,相當於寧遠、前屯衛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員,身當山海關外抗禦清兵的第一道防線。不過他雖負責防守寧遠、前屯衛,但最前線的寧遠卻沒有城牆,沒有防禦工事,根本無城可守,他隻得駐守在前屯衛。

本來應很和諧的兩人矛盾卻在這時顯現出來,焦點便是築城,在哪築城。

袁崇煥認為單是守禦山海關,未免太過危險,沒有絲毫退步的餘地。隻要一仗打敗,這個大要塞失守,敵軍便可直攻到京城。所以在戰略形勢上,必須將防線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關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於是他主張築城寧遠。

王在晉說到底是文弱書生,根本不懂軍事,眼光短淺,膽子又小,聽袁崇煥說要在關外守關,想想道理倒也是對的,但卻主張在山海關外八裏的八裏鋪築城守禦。

在他看來,離山海關越近才越安全,遠了,逃不回來怎麼了得。

袁崇煥認為隻守八裏的土地沒有用,外圍陣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關的作用,和王在晉爭論,王不采納他的意見。

袁崇煥這時犯了個大錯。不論誰的主張正確,都不可越級呈報。而他蠻勁一上來,顧不得這些,徑自回京向兵部和內閣投訴。

朝廷可不想曾經的熊、王悲劇再重演,對二人的建議展開大討論。結果多數官員認為寧遠太遠,難以守住,支持王在晉。這其中也包括首輔葉向高。

孫承宗考慮再三,向內閣提出親自出關巡視,進行具體考察後,再作決定。內閣同意。

“是否可以帶一人同行?”這時袁崇煥突然問孫承宗。

“何人?”孫承宗好奇問道。

袁崇煥說出他的名字,“魏忠賢魏四。”

袁崇煥進京後最先見的人不是孫承宗,而是魏四。他把與王在晉的矛盾全盤托出,希望魏四能幫忙想辦法。

“孫承宗非比他人,他必會去實地考察才做決定。袁大人放心,隻管向上稟報。”魏四稍作思考,對他道。

袁崇煥一時賭氣來到京城,這時緩過勁來,竟有些猶豫。

魏四開解道:“事關國家安危,民族興亡,袁大人何必顧慮那些粗枝末節。是非功過自有後人來說,考慮得過多反而會做錯。”

袁崇煥是在魏四的鼓勵下越級呈報的,如今果如魏四所料,孫承宗要親往關外,他自是希望魏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