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想著之前的兩個電影世界,一個評分c—,一個評分b+,差距極大,原因其一就是戲份的多少,施展的空間太少,另一個就是代入感了,讓他當律師哪怕是一個陪審團學生的身份他也是毫無經驗,可是要是讓他當一個橫漂,尤其是新橫漂到老橫漂的過度,他倒是做得惟妙惟肖。
這就是生活。
當然,楊易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再去體驗生活來提升演技了,他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真看幾遍電影,然後現實彩排幾次。
楊易不懂表演的派係,於是他拿出手機查看了起來,這才第一次了解了所謂的表演。
表演大體可分兩種類型,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與之相應,也產生了通常所謂演員的兩種類型,本色演員與性格演員。
本色演員大都以自身的素質和魅力去塑造與自己相近的角色,他們的表演之所以在銀幕上具有一定的魅力和地位,是因為演戲痕跡較小,顯得自然、親切,更加符合電影逼真性的要求。就像是反派,醜角,這種天生的本色演員演起來就很自然,也就是所謂的演什麼都是他自己,這樣的人即便榮獲影帝,但也不會被人稱為演技高,就像計春華,八兩金,王寶強,看到那張臉自覺地忽略了演技,當然本色演員中頂級的存在也是不少。楊易想了想,他的第二部電影可能就是本色發揮,雖然自然真實,但不高明。
而性格表演則需要塑造遠離演員自身的各種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演員在銀幕上改變自身外形、氣質,進行化身和性格再創造的難度比舞台上大,處理不當會露出雕琢和表演痕跡,容易破壞電影表演的生活美。也就是所謂的演什麼像什麼,因此,銀幕上這類的性格演員更難得,每一個都是各個國家演藝圈的大佬,就像周潤發,葛優,梁朝偉等人。
每個人有不同的表演作品,因此表演的風格也多種多樣,每個人有自己的方法,風格,和派係。
電影藝術和電影觀眾的演變發展影響著電影表演風格的演變和發展。無聲片時期,電影表演受啞劇表演的影響,主要依靠外部的形體動作。有聲電影初期,電影表演藝術更多借鑒話劇舞台戲劇表演的風格。隨著電影藝術逐步走向成熟,進入自我完成期,電影表演藝術也日趨獨立,產生了一種生活化的表演風格、電影美學的多元化,電影風格樣式的多樣化促使電影表演風格的多樣化。不同的片種,喜劇、悲劇、傳奇劇等,對電影表演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產生不同的風格。
另外,影片中導演的不同風格和追求也會帶來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特點。各種戲劇演劇理論,如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派”的演劇理論、萊因哈特的表現主義風格以及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論等,都對電影表演產生過影響,使其形成不同的電影表演風格。
而演員大部分都是學院派,這樣既可以有優秀的學習環境師資力量,又有很好的圈內資源,更關鍵的是學院派的好苗子都是萬裏挑一,天資卓越之輩,再在藝考選人的時候很多天賦異稟的就被伯樂挑選出來了,再加上後麵不斷磨煉,演技也更加精湛,這類成名之人數不勝數。但條條框框太多,慢慢的會約束演員的發揮,從大一的解放天性,到大二的
當然,不得不提演藝圈的野路子演員成為演技高超的戲精的存在也有,像學舞蹈的周迅,孫儷。學配音的黃渤,學建築的吳彥祖,等等隻是很少數罷了,其歸根結底還是和個人自身努力分不開。
楊易看了很多,又想了想自己的一些毛病,他已經感覺到目前阻礙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代入感,表演的不真實,這一點在他第二部電影的前期已經明顯的感覺到了,即便是自己親身經曆電影的一切走向,可是說著劇本上的台詞,做著劇本上規定的動作,表情,一切都那麼不自然不和諧,恐怕想來這也是難倒前幾任宿主的問題所在吧。
好在電影的後期經過幾個月的磨煉之後楊易慢慢的融入了進去,也熱愛了那個世界,可是卻又不得不經曆分開,然後再重新融入現實世界,相比較一年半載的電影時間,十幾天的現實時間顯得更加難熬,楊易不知道該怎麼度過,他開始胡思亂想,變得壓抑,恐怕這樣下去沒有幾個月自己就鬱鬱寡歡,了此殘生了,這樣下去可不行,楊易不能在胡思亂想了,趕緊還是在看幾遍電影吧。
喜歡一首歌可以百聽不厭,喜歡一本書可以百看不厭,可是沒有聽說過喜歡一部電影可以百看不厭,楊易想著沒有人可以做到,就像他一樣,第一遍的欣賞,第二部的認真,第三遍的反胃,楊易實在無法想象自己是怎麼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看這部電影,這不是有病嗎,不過,他不得不這樣做。
接近五個小時的時間,楊易看了三遍,心裏排練六七次,台詞也都通暢的順下來十多遍,每個表情,每個動作,楊易都不斷地揣摩,不斷地思索,不斷地推敲,不斷地嚐試,沒有師傅幫忙的他,就這麼一點點的憑借自己那麼微小的悟性來接觸細節,來走進演員這一個偉大的職業。
時間一點點的在排練和播放中度過,楊易看著窗外的陽光,一天又一次的來到了,而他又熬了一夜,再這樣下去沒被係統玩死,先把自己熬死。
不想了,還是趕緊睡覺,明天他還約了人呢。可剛躺下閉上眼打了個盹沒有三分鍾電話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