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析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思想
民族體育
作者:李騰達
中圖分類號:G852.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中國古代體育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體育活動,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體育的價值取向趨於倫理化、養生化、人格化。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禁錮臣民思想,致使體育表現出單一化的特點,大多以禮儀和嬉戲的表現形式存在。對中國古代體育價值取向進行探析,采取楊棄和內省的方式,以期實現對中國古代體育思想的繼承和創新。
關鍵詞 價值取向 表現形式 體育思想
解讀中國古代體育價值取向,需要植根於當時的曆史時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是大陸農業文化的產物,注重情感和尊崇道德觀念。封建統治階級通過體育活動對人們思想進行束縛,能很好的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精神。中國封建社會以封閉、分散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並且表現為大漢族主義,對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進行排斥,因此體育種類少、活動範圍狹小,抑製了體育健康全麵發展。
一、中國古代體育重視思想教育,以維護社會穩定為主要目的
中國傳統的文化主體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屬於道德性文化,不論先秦儒家,還是兩漢儒學、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其基本價值在於倫理[1]。儒家思想重視“禮義”和“道德”教育,如唐代的木射,在十五柱球上分別寫上“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和“傲、慢、佞、貪、濫”,隻是把體育作為一種傳播禮義道德的思想工具。道教主張各任天命,無為而治,追求一種自然的人格。佛教主張世俗間的超脫,提倡目空萬世,追求心空萬物的超然人格。
在儒家、道家、佛家的影響下,中國古代體育主要是用來進行思想教育的工具。例如,射箭是中國古代習武活動,卻有著繁瑣複雜的禮儀程序。孔子主張“射不住皮”淡化射技,重視道德禮儀的培養。中國古代體育主要是通過由外達內、由表及裏、由形而下的身體活動促成無形精神的升華,對身體的要求不高,僅僅是為了養護生命、祛病、和延年益壽為目的,以塑造理想的人格為主要目的。如中國的武術,縱觀古今所有門派都把培養德、禮作為習武的前提條件,“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習武者相見必抱拳以禮,若要切磋武藝,交手前必有“有禮”、“承讓”等謙語,一般點到為止,不傷及性命。在進行比賽時,一般抱有“勝亦可喜,敗則無憂”,“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不以成敗論英雄”,“無絕對勝者”的心態,注重過程,不看重結果,體現了樸素和諧的思想。從而可以看出,統治者把中國古代體育作為一種治理國家、維護社會政治和倫理秩序對人們進行思想教育的工具。
二、中國古代體育重視內在修養,輕視競技運動
中國自古講究“以德服人”和“以和為貴”,重視“禮節”與“過程”。在封建社會時期,體育的思想觀念起伏不大,無非是在“重文輕武”和體育的地位有所提高之間徘徊。體育的表現形式主要有養生、軍事、嬉戲、禮儀,動作輕柔徐緩,重在內部修養,不過分追求速度與力量。大多數活動項目出現在宮廷和民俗節日當中,以表演為主,主要是為了取悅人心,追求感官刺激。身體運動被限定在微微出汗的程度,劇烈運動如賽馬、摔跤等,都被認為不適於健康的目的,而被列在專門化的軍事技術之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