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南省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1 / 2)

河南省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體育社科

作者:曾強 胡馨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農村體育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我國體育現代化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於農村經濟水平相對較低,城鄉體育文化發展差距懸殊,使農村體育文化陷入了困境。如何引導農村體育文化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促進農村體育文化的整合,成為一個新的難題。發展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就必須加強思想理念建設,切實把改善農民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放在第一位。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河南省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為解決發展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新農村 河南省 體育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轉變農村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而且要注重建設現代文明和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發展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發展農村體育,對抵製農村愚昧落後文化、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民文化的需求,提高勞動生產力,從而建設和諧社會精神文明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農村體育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體育文化是指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農村體育文化是指體育文化在農村發展的狀況。也就是農民的體育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體育文化發展進程中所沉澱下來的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於農村環境的限製性和特殊性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特征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麵:首先,落後性。體育文化的發展與社會文化水平的發展成正比。農村文化知識的相對較弱,導致農民思想觀念落後。農民對於社會體育的思想和體育生活方式的態度比較滯後,思想變化緩慢,“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改變緩慢。其次,封閉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國傳統農村的農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因素和交通工具的相對落後,使得農民的社會流動性不強。城鄉之間受文化氛圍、環境因素影響交流不頻繁,拉大了城鄉文化發展的差距。這也就導致了體育文化在農村發展相對緩慢。最後,邊緣性。體育文化是曆史發展的產物,代表著體育在曆史文明發展中的成果。受地理環境、農民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農民慣有的生活方式的影響,體育文化在農村的發展呈現邊緣化特征。

二、農村體育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觀念單薄

農民是發展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主力軍。由於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他們很難去接受新鮮事物。所以農民思想的轉變是發展農村體育文化的重中之重。應通過廣泛的媒體宣傳方式或政府宣傳和農民之間相互宣傳來讓農民認識到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讓他們主動積極的參與體育鍛煉,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成為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真正受益者。

(二)農村經濟水平相對落後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和農村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經濟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城鄉差距仍然較大,農村的個人經濟收入相對較低,同時政府對於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也相對有限。經濟又是建設和發展體育文化的基礎條件,所以經濟是製約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農村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根本難點。

(三)農村體育資源嚴重缺乏

文化建設需要有一定的載體,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也不例外。我們既然要推動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就應該了解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需要的物質基礎有哪些,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去滿足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載體保障。農村體育資源的匱乏主要包括:體育器材、場地、場館、設施以及各種體育人才。由於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較低,大多體育器材比較昂貴,大多政府也無力支付,農民個人更不會去購買。在體育人才方麵,農村體育人才大都集中在農村中小學,但是通過了解發現農村中小學條件教材,人才引進難,流失快,也就導致了農村體育人才稀缺的現象。對於農村體育場館、設施等,由於場館、設施的建設相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都較為巨大,因此農村無力進行投資興建,導致農村體育設施極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