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改革芻議
體育教育
作者:魏建新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醫學院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醫學複合型人才。他們肩負全民健康的醫務監督職責,要求他們不僅具備自我強身健體的能力和治療疾病的能力,而且應該具備指導他人預防疾病的能力及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目前,隨著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縱深推進,醫學院校如何結合本院校特點,進一步改革與完善醫學院校的體育教學工作,繼續指導大學生掌握醫療體育知識、鍛煉方法及認識鍛煉對身體的功用,積極參加體育健身鍛煉運動,為畢業後的科學醫務監督和就業方向拓寬道路。
關鍵詞 體育教學改革 醫學院校 大學生
一、教學思想上要堅持麵向全體,落實“健康第一”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強調提出:新時期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高校體育是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轉折時期,是由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過渡的關鍵時段。可見,培養大學生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目標。為此,醫學院校在體育教學思想改革方麵,要充分考慮醫學院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體育能力在終身體育鍛煉中的可行性和實用性,立足於醫學院校辦學的特色,體育思想應麵向全體,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其指導下,不同選項課程的開設應力求達到促進醫學院校學生身體、心理等各方麵健康發展的目的;在課程內容、教學手段方法及評價體係等方麵都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模式要突出社會適用性
目前,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與社會脫節的現象,社會適應性差,學習缺乏實用性,體育的終極目標應是圍繞人類健康服務的。為此,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選擇應該注重社會適應性和人們健康的需要,應密切關注不同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充分重視醫療體育的功效和意義。其次,大學生在學習期間,應加強與社會的聯係,讓大學生走進體育俱樂部、廣大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進行體育運動實踐指導,針對不同健康狀況開展醫療體育活動,了解不同人群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同時也可以了解自身在知識積累上的欠缺和薄弱環節。糾正傳統的單純在教室學習理論和在運動場上學習運動技術的教學模式,積極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學生通過了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體育人才,才會有較強的學習的內驅力[3]。
三、教學內容上要結合專業特色
在體育教學內容安排上,應體現醫學院校的特色、突出是結合醫學專業特點,使醫學與體育科學地聯係。為此,醫學院校應加大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比例,如:醫療體操、氣功、導引、養生、太極拳等體育醫療方法、健身運運處方、康複運動處方、運動損傷的防治內容。使學生明確體育運動對人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機製,提高對人體運動的觀察,判斷、解釋能力,掌握運動的規律及其健身效果的評價方法、手段培養進行自我和相互檢側、監督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對體育和醫學相互關係的統一認識,並融入娛樂性活動內容,激發大學生學習、鍛煉興趣,加入實用性教學內容,以不依賴場地、器材實施的項目,個人可以進行的項目等為走向社會時仍能采用在學校教育中獲得的智慧技能發展自我,利用體育保健知識指導他人健康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