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探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自卑心理的幹預(1 / 2)

初探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自卑心理的幹預

運動科學

作者:鬱彥妮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形成了三維健康觀的理念,它是指“健康包括個體身體、精神及社會適應三方麵的良好狀態,而不隻是傳統觀念認為的沒有疾病”。高校體育教學是為了學生健康而實行的,也應當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素質教育的提倡下,體教工作者的新課題之一就是如何落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的教學目標。筆者對此做了初步探索,與讀者進行探討。

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學 大學生 幹預 自卑心理

一直以來,人們對健康定義片麵,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誤解和偏見,存在抵觸心理,對學生體育學習中的心理問題也不加注視。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不僅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也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適應能力。”由此看來,在學生身體健康養成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其心理健康。在這裏,筆者依據一些常見現象,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並對其幹預手段及方法提出一些建議。

一、什麼是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個體對自我外觀、能力、品格等方麵的消極貶低。比如,在體育課上,一些學生對老師安排的個人表演或競技練習表現為害怕和抗拒,這類似的種種心理,即自卑心理。據了解,自卑心理多來自差生,對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影響極為不利,因此,讓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和意義,是老師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首要任務。

二、學生為什麼會產生自卑心理

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有很多原因,主要是學習成績和運動技能差,長久如此就形成了心理上的創傷。具體為以下幾點:(一)老師教學模式單一。體育課上常有競技練習,每個學生都努力表現,力爭上遊,但最後隻有少數同學被評定優秀,其他同學盡管很努力或許也得不到肯定,基礎較差的同學就更難。如果老師都以一種標準評定學生的表現,將有一些學生會長久地受到打擊而產生自卑心理。(二)體育課上老師的偏愛。老師偏愛成績優秀的同學,多加指導;對成績差的同學冷淡漠視,以他們做反麵教材,同學笑話,師生關係也更差,學生感到自卑。(三)學生對成績的不當歸因。有些同學認為自身能力差、素質低或先天缺陷導致成績差,這讓他們更加自卑,不願再麵對課堂。

三、怎樣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

學生的自卑心理是可以消除的。它隻是暫時存在的心理失衡現象,一旦學生找回平衡,就可克服自卑心理。老師可以通過以下方麵來解決:

(一)提高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以學生的興趣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興趣才會主動積極地去做。有動機才有動力去做。所以老師應重視學生學習和體育運動興趣的培養,再有目的性的把學生的動力由興趣上升到信念、人生觀、世界觀這更高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