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體育訓練中的防傷害研究(1 / 2)

高校體育訓練中的防傷害研究

運動科學

作者:李寶成 馬福寶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高校體育訓練中如何做好防傷害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是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必然途徑。然而現階段在高校體育訓練教學中,安全隱患問題日益凸顯,受到高校領導、教師以及家長的高度關注。因此,本文將對高校體育訓練防範傷害的必要性、體育訓練意外傷害產生的原因以及防傷害對策進行探析。

關鍵詞 高校體育訓練 運動傷害 防傷害

一、高校體育訓練防傷害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全麵發展高校學生的德、智、體、美等各方麵。然而近年來體育教學過程中因訓練發生意外傷害的現象頻頻出現,影響體育訓練實際作用的發揮。而且體育訓練傷害往往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與突發性,若在訓練之前做好防範措施便可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1]。

二、高校體育訓練意外傷害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運動技能因素。運動技能主要指學生需具備的運動方法與技術。一般由運動技能因素而引起意外傷害主要因為技能不足或技能運用不夠規範。例如學生進行魚躍前翻滾過程中,若以頸部作為落地的支撐點,便會受慣性影響發生製動情況,而且缺乏及時的團身滾動,使頸椎發生斷裂。

(二)隱性疾病因素。通常在個人生活習慣、生理周期、訓練水平以及遺傳等因素影響下,很容易產生隱性疾病。大多的高校學生接受體育訓練過程中,隻在乎其中的樂趣,忽視了自身身體與心理承受能力。因此,針對存有隱性疾病的學生應注意遵循體育訓練的原則,進行經常性的運動,同時在參加體育活動項目過程中必須保證具有係統的訓練基礎。另外,很多學校接受體育訓練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運動器官疲勞現象,這就要求學生進行定期的身體檢查。

(三)體育訓練導師因素。很多高校中的體育教師並沒有掌握專業的知識,尤其體育訓練過程中在向學生傳授運動動作時,由於自身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有限,使學生對運動動作的理解更加模糊。而且高校體育教學對媒體課件的使用較少,僅通過口頭指示傳授以及相關動作的模範很難使學生熟練掌握。加上教師安全意識較差,對學生安全性層級沒有進行合理區分,在麵對意外事故發生時無法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四)學校基礎設施因素。高校為節約成本,往往忽視對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例如,以空曠場地作為足球場地,學生訓練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場地地麵過硬或不平整發生皮膚擦傷或關節受損的情況發生。另外,高校中也沒有健全的醫療監督組織機構,在發生意外傷害的情況下,無法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治療[2]。

三、高校體育訓練中的防傷害對策

(一)體育學科知識以及技能的強化。高校體育訓練發生意外事故很大程度是由於學生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足。例如,肌肉韌帶受到挫傷之後首先應做什麼?學生大多采取的為按摩的方式使肌肉得到放鬆。事實上這種行為會使受損傷的毛細血管發生破裂,導致疼痛加劇。對此,教師應給予正確的指導方法。即:冷敷。這樣才能減輕受損部位的腫脹,加快痊愈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體育學科知識應逐漸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