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國消費市場的危與機(3 / 3)

在商品日益豐富、品種日益繁多、科技含量日益增加、消費者收入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消費者購物的個性化必然愈加明顯。而要滿足這種明顯的個性化需求就必須有個性化的服務。企業從營銷導向轉為服務導向將是大勢之趨。

二、中國消費市場之危機

在經濟、社會和市場諸多要素顯示利好的同時,我國消費市場也麵臨著新的挑戰。

(一)宏觀經濟增速下行,艱難的轉型期開始

2010年以前,我國的GDP一直維持高速增長,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出口下滑以及中國經濟的結構性不平衡,宏觀經濟增速回落和經濟轉型已成為必然。

2013年來克強指數持續下滑顯示我國總體經濟依然疲弱。2013年前2個月克強指數為6.12,比去年12月的7.77有所下滑,而3月份則直接降至4.41。同時我國經濟結構持續惡化:在實體經濟上,反映在固定資產投資與房地產市場的大幅上升,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投資;在貨幣層麵上,企業由於生產效率下降,貨幣空轉,大量的負債沒有換來有效率的資產,負債結構在惡化。傳統的過分倚重投資的經濟模式使中國經濟走到了債務爆發的臨界點,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要轉型。

在當前全球宏觀經濟疲軟的環境下,中國經濟需要轉向內需。放眼全球經濟,歐元區深陷歐債危機,並有可能迎來歐元區的第一次分裂,即使沒有發生分裂,劇烈的陣痛仍將難以避免,而美國仍在緩慢的經濟複蘇進程中,致力於彌補去杠杆化之後的金融黑洞。在這樣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的效率比拚、創新比拚才是經濟大國的首要前提。中國經濟需要轉向內需,中國市場取代中國製造,人民幣彙率市場化的步伐將不斷加快。

經濟的轉型是艱難的,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要困難。但是,經濟轉型已迫在眉睫,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還需要我們用信用與理性打下經濟轉型的根基。

(二)貨幣增發下降,饑渴的金融係統要自我調節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需要的是體製性改革,而不是大規模地釋放貨幣。釋放貨幣不僅難以推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反而會使中國經濟在政府主導、負債深重、投資拉動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美聯儲即將退出寬鬆的貨幣政策的暗示與國內實體經濟疲軟、房價疊創新高的局麵,決定了中國央行不可能繼續實行自殺式的寬鬆貨幣政策。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將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貨幣增發下降態勢明顯。

央行有必要向市場展示改革的決心,也應該留出足夠的轉型空間,利用短期手段逐漸減少貨幣用藥的劑量。金融係統需要在經濟轉型和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進行自我調節,提高資金的投資效率,更好地配合經濟結構轉型。

(三)消費者信任下降,產品安全底線總被挑戰

2012年食品全行業陷入食品安全危機,諸如洋快餐行業的“速生雞”、酒行業的“塑化劑”、營養品行業的“問題膠囊”等事件頻頻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已嚴重挑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底線,而各類產品安全事件也對居民的餐飲消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根據CNRS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的重度消費者比例均顯著下降,居民更愛在家烹飪。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可以預見的是,在2013年,食品行業如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以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任將是行業的戰略關鍵點。

(四)零售市場增速下行,內需仍需有效刺激

“消費”已超越“投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但整體的增長勢態卻呈現放緩趨勢。根據KantarWorldpanel中國消費者指數研究的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城市家庭的快速消費品銷售額同比增幅達到14%,但同時整體的增速卻由2011年的18%下降為2012年的14%。

有效刺激內需需要重視民生工程,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我們正在進行的保障房建設、新一輪醫改、集中連片扶貧攻堅工程,不僅都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發展工程,同時還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大舉措。通過提高居民收入,使人們有錢消費;通過健全的社會保障係統,使人們敢於把錢拿出來消費,內需必將被激活。

綜上,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消費市場的轉型是必然趨勢。消費市場的危與機概括了轉型過程中中國消費市場的變化趨勢。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消費市場,讓我們充滿期待!

田濤,央視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