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路的顛簸,達爾文在到達故鄉的時候十分疲倦,然而,英國的田野、菜園和森林為他驅散了旅途的疲勞。等他到達希魯茲伯裏時,時間已經很晚了,他決定不驚動家人,在一家旅店裏住了下來,明天,給家人一個意外的驚喜。
第二天一大早,達爾文便起身向家裏走去,當他靠近那熟悉的房屋時,內心不由得突突直跳,第一眼將會看見誰呢?
還不到吃早飯的時候,達爾文輕輕地敲了敲門,他聽見裏麵傳來了輕輕的腳步聲,盡管分別了五年,他還是一下子分辨出了那腳步聲。“蘇姍姐姐”,他輕輕地喚道。前來開門的正是溫和善良的蘇珊姐姐。一下子看到弟弟,她幾乎不能立即認出高大英俊的查理,她愣了一下,發出了一聲歡呼,緊緊地擁抱著他,然後,她轉身向屋內跑去。達爾文微笑地跟在後麵,一下子,從屋裏湧出了一大群人,最後麵的是笑容可掬的老父親,他們歡聚一堂。老達爾文看著兒子挺拔的身材,打心眼裏感到高興和自豪,他對女兒們說:“瞧!他樣子變得多大,甚至連頭型都變了。”女兒們說:“是嗎?我們怎麼沒看出來呢?”大家笑作一團。
還沉浸在和親人團聚的歡樂中的達爾文,第二天便給亨斯羅寫了一封信,同時還給費支羅伊艦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達爾文很快便到了劍橋去見亨斯羅,也將他的搜集品加以分類,以便進一步地分類和確定。環球旅行記錄下來一大本一大本日記,醞釀在心中的各種思想等待著他去整理、沉澱。他最初住在亨斯羅家裏,後來自己租了一個房間。亨斯羅在劍橋享有崇高的聲望,他為了達爾文的事業四處奔走。達爾文在劍橋度過了冬天,後來,他感到如果把自己的研究工作進行下去,他必須到他不喜歡的倫敦去。當達爾文還在旅行之中時,他所崇敬的地質學家萊伊爾就寫信給塞治威克說:“我十分盼望達爾文早日歸來,我知道我們在許多地方是相通的,他不在倫敦我感到非常寂寞,我希望你們劍橋不要把他獨占了。”要知道,英國的那些老地質學家們十分敵視萊伊爾,他的地質學思想很難被人接受和傳播,他感到知音甚少,當他知道了達爾文的研究時,興奮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達爾文在倫敦見到了萊伊爾,萊伊爾對他十分熱情,並對他的計劃十分關心。達爾文不僅熱烈地擁護萊伊爾的地質學思想,而且還準備在地質學方麵超過這位老師,他們是相互需要的,所以,見麵後,他們很快便成了好朋友。達爾文在倫敦還結織了許多博物學家。不久,他便當選為地質學會會員和動物學會會員。
達爾文這時是以一個自由科學家的身份出現的,亨斯羅曾為他謀到一個不錯的工作一一英國地質學會的秘書。盡管這個職位有不錯的薪水,但是需要參加太多的社交活動,達爾文不願意在這方麵浪費寶貴的時間,對於他來講,每一個小時都是寶貴的。於是他謝絕了職位,專心投入地進行科學研究。這時候,老達爾文醫生已經以兒子為自豪,他全力地支持兒子的工作,使他沒有顧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倫敦,他整理出版了《一個博物學家的日記》,在此期間,他還作了《關於〈南美的巨漂礫)和關於地震》的地質報告,受到了地質學界的廣泛讚譽,在萊伊爾的幫助下,他開始寫作《“貝格爾”號的動物學》一書。不過他考慮最多的還是物種起源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幾百萬年以前的鳥類、爬行類、哺乳類、人類,是些什麼樣子呢?那些花、草、植物在幾百萬年以前又是什麼樣子呢?通過環球旅行,使達爾文突破了對《聖經》的迷信,產生了物種可以變異和物種不是上帝創造的思想。但是,如果物種不是由上帝創造的,那麼它們是由一種什麼力量創造的呢?物種可以變異,但是隻有變異怎麼形成新的物種呢?自然界是通過什麼方式使變異形成新的物種呢?
達爾文決定首先從研究家養的動物和人工栽培的植物入手,弄清這些在人工幹預下形成的動植物品種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發展成目前這種樣子的?
當時,英國的農業發展已具規模,有許多:型的農場,采用人工方法改良舊品種,培育新品種。各地形成了許多雞、狗、鴿新品種培育俱樂部,它們舉辦各種展覽會,為了發展農業,政府也很支持這類活動,為展覽會頒發選種獎章。人們通過大量的選種工作,培育了許多馬、狗、雞、鴿的新品種,什麼短角牛、細毛羊、大白豬等層出不窮,各種農―品和觀賞花卉也爭奇鬥豔,使眾人目不暇接。
這些俱樂部和展覽會為達爾文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機會,他常深入俱樂部去調查,去拜訪那些培育新品種的專家,讓他們介紹培育新品種的經過。他自己還親自參加了養鴿俱樂部,飼養鴿子,並對它們進行詳細的觀察和研究。他曾寫信到美洲、印度、波斯等地去取購特殊品種的鴿子標本,他還托人從我國的福建、廈門等地給他寄去特殊品種的鴿子標本。他翻閱大量的學術資料和著作,通過一年多的研究,他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人類總是通過選擇那些對人有利的變異,通過變異的代代積累,形成了新的物種,他把這種選擇作用稱之為入工選擇作用。
人們可以通過選擇來形成新的品種,但是大自然中的生物是通過什麼方式進行變異和形成新物種的呢?他感覺他已經摸到了問題的邊緣,模模糊糊地感到了答案的方向,但又始終捕捉不住,為此,他度過了不少不眠之夜,苦苦地思索。
他又把精力放到了對旅行時發現的研究上,為了解決自然界物種變異的問題,隻能在這裏尋找答案。
在旅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島時,他最早產生了進化的觀點,他想,如果一個物種產生出其它的物種,也就是說,如果它們發生變異的話,它們的種族就不會徹底滅絕,因為它們就像用種子進行繁殖一樣而繼續存在。地理擴展方麵的事實也使他認識到進化的問題,為什麼在某些地區動物屬於一定的類型,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原因,為什麼羚羊在非洲,袋鼠卻生活在澳大利亞,當然,這不可能是有兩個不同的創造者,這隻是因為進化,是因為羚羊的祖先在非洲,袋鼠的祖先在澳大利亞而已。可是,什麼力量使物種變異呢,為什麼某些物種通過變異形成新的物種,而某些物種就滅絕不存了呢?看來,除了變異、進化之外,在其中還有一種原則,而它又是什麼呢?
達爾文在這個時期已經明確地向自己提出了進化原因的問題。看來,對於進化,他已經不再有任何懷疑了。為了弄清進化的原因,他想必須也弄清物種為什麼會滅絕。他很容易地想起了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石鶇,它們在有利的條件下大大地繁殖起來。而鴕鳥的變種的適應性很差,因而也比較容易滅絕。看來這一切都依據於這樣的原則:在狹小境域內的繁殖和由於條件變化而引起的變異,在適應它們所處的條件時,能繼續存在和發展,那麼,有些物種的滅絕是由於不適應環境的結果。
在苦苦地思索中,達爾文找到了適者生存的原則,盡管他還沒有完全係統地闡述它,可是,他已處於成功的門檻上了。
五年的航海探險生活,回國後不加停頓的研究工作,苦苦地思考和實驗,使達爾文的身體狀況產生了危機,在旅行中他的身體就受到了很大的損害,遺留的問題也在這時暴露出來,他開始感到頭痛,消化不良,眼花,易於受刺激,盡管他曾經是個醫科大學生,父親是一個四方知名的良醫,這也無法阻止他的身體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