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現在,馬上,積極行動起來(1 / 3)

人生就是一個競賽場,每個人都想成為競賽的贏家。贏得人生,並不是靠想象,要靠實實在在的行動,隻有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要想成功,從現在開始就積極行動起來吧,隻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將它付諸實踐,就會收獲成功。

僅有理想是不夠的,理想必須付諸行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督促我們前進的動力,更是生命軌跡的指向標。

理想是我們生活的方向,但對很多人來說,理想卻難以成為一個明確的目標。目標是清晰的,方向是模糊的。很多人對生活和人生感到迷茫,他也有自己的理想,當年或許也曾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爭取,但是理想的實現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經曆了些許坎坷之後,他無力了、無奈了,被自己所束縛了,於是理想被現實雕刻成了一個標誌性的雕像,存在著,卻僅僅是存在著,難以再迸發出使其得以實現的激情。於是找不到自己的目標,於是迷茫了,於是迷茫在漫長而紛亂的生活路上了。

理想實際上就是一種意願,意願對於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意願越強,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大。意願就是一個人為實現目標而付出行動的決心。我們常說人的理想得不到實現是因為沒有壓力,其實這純粹就是自欺欺人的借口,壓力從來就沒有和行動力以及目標和結果有過任何實際的聯係。有壓力而無所作為的人比比皆是,隻有通過意願變成超強的行動力,產生出的結果和實現的目標才是有價值的。沒有行動力,壓力就是人最大的阻礙和自我欺騙的口頭禪而已。恰恰相反,壓力喊得越多,行動力也就越差。沒有行動力,意願、理想,隻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罷了。

名將艾森豪威爾是個很有威望的將領,他領導的百萬大軍士氣旺盛,他的秘訣就是“以身作則,用行動說服官兵”。

一次和一些將領談到領導統帥的問題,艾森豪威爾找來一根繩子擺在桌上。他用手推繩子,繩子未動;他改用手拉,整條繩子都動了。艾森豪威爾對大家說:“領導人就像這樣,不能硬推,而要以身作則來拉動大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森豪威爾到前線視察,並對官兵們演說,以鼓舞士氣。不巧下雨路滑,講完話要離去時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

身旁的部隊指揮官趕緊扶起他,並對官兵無禮的哄笑,鄭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爾對指揮官悄聲說:“沒關係,我相信這一跤比剛剛所講的話更能鼓舞士氣。”

艾森豪威爾脾氣暴烈,人人皆知。大戰後期,美軍因傷亡慘重,鼓勵大家獻血。艾森豪威爾以身作則,立刻以行動來響應這個號召。當他獻完血要離開時,被一名士兵發現了,士兵立刻大聲說:“將軍,我希望將來能輸進您的血。”艾森豪威爾說:“如果你輸了我的血,希望你不要染上我的壞脾氣。”

艾森豪威爾的以身作則起到了如此奇妙的功效,這說明,能夠證明你自己的唯有行動,隻有切實行動了,才會有結果。任何收獲或成功,都需要付諸行動,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這個道理是簡單的,可要真正做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年輕人就是這樣,自己不去做,可一旦別人做到了,他又覺得太簡單。“事非經過不知難”,必須要親自嚐試,才能體驗到事情的難度。把一切事情都停留在口頭上和思想上,是沒有意義的,你必須要行動起來,證明自己。

境界談

現在就采取行動,你一定要記住螢火蟲的教訓,隻有在行動的時候才能放出光芒。行動高於一切!不付出行動,成功與夢想隻能停留在口頭上。

行動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路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從念中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寐以求地想當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使是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其實什麼也沒有!她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西爾維亞不切實際地期待著,結果什麼奇跡也沒有出現。誰也不會請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而且節目的主管也沒有興趣跑到外麵去搜尋天才,都是別人去找他們。另一個名叫辛迪的女孩卻實現了西爾維亞的理想,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她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她不像西爾維亞那樣有可靠的經濟來源,所以沒有白白地等待機會出現。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學的舞台藝術係上夜校。畢業之後,她開始謀職,跑遍了洛杉磯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每個地方的經理對她的答複都差不多:“不是已經有幾年經驗的人,我們不會雇用的。”

但是,辛迪沒有退縮,也沒有等待機會,而是走出去尋找機會。她一連幾個月仔細閱讀廣播電視方麵的雜誌,最後終於看到一則招聘廣告:北達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歡北方。但是,有沒有陽光,是不是下雨都沒有關係,她希望找到一份和電視有關的職業,幹什麼都行!她抓住這個工作機會,動身到北達科他州。

辛迪在那裏工作了2年,最後在洛杉磯的電視台找到了一個工作。又過了5年,她終於得到提升,成為夢想已久的節目主持人。

為什麼西爾維亞失敗了,而辛迪卻如願以償呢?西爾維亞那種失敗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觀點正好背道而馳。分歧點就是:西爾維亞在10年當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機會;而辛迪則是采取行動,最後,終於實現了理想。

隻是幻想而不采取行動的人,永遠不會成功。而行動是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

約翰是美國密蘇裏州的一個青年,在他讀高中時,進入全美著名的高等學府就是他的夢想。可是由於家境貧窮,他必須休學一年,拚命工作來掙取足夠的學費。在等候工作機會時,他無意中聽到關於西點軍校招生的消息,他想在那裏讀書,學做軍官,將來成就一番事業。

約翰當時對西點軍校一無所知,他本來可以等一年,試一試考大學,然後再作決定。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隻想了一晚,第二天,他用堅定的語氣告訴母親:“我要到西點去試一試。”

這一年,約翰剛滿18歲,但是他具備了決斷的勇氣。僅僅過了5年,約翰便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非凡的果敢成為一名眾人皆知的優秀軍人。後來,當他光榮地卸去陸軍上將的責任而退休時,有人介紹他到一個全新的行業去做事。本來他也可以等一等、想一想,可是他仍然沒有這樣做,他再次以堅定的口吻告訴太太說:“我要去試一試。”僅僅過了兩年,約翰就成了該行業的專家。

境界談

生命就是奔騰的河流,不容許有片刻停留!人生中的機遇稍縱即逝,因此,當我們不能做決定時,為什麼不先幹起來再下結論呢?其實,人生的很多機遇都是在嚐試過程中發現的。隻要你行動,你就能成功。

行動是實現目標的手段

沒有行動就無法接近你真正的人生目標。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行動的死敵是猶豫不決,即碰到問題,總是不能當機立斷,思前想後,從而失去最佳的機遇。

“快!快!快!為了生命加快步伐!”這句話常常出現在英國亨利八世統治時代的留言條上警示人們,旁邊往往還附有一幅圖畫,上麵是沒有準時把信送到的信差在絞刑架上掙紮。當時還沒有郵政事業,信件都是由政府派出的信差發送的,如果在路上延誤要被處以絞刑。

在古老的、生活節奏緩慢的馬車時代,用一個月的時間曆經路途遙遠而危險的跋涉才能走完的路程,我們現在隻要幾個小時就可以穿越。但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不必要的耽擱也是犯罪。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是對時間的準確測量和利用。我們現在1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是一百年前的人們20個小時的工作量。

成功有一對相貌平平的雙親——守時與精確。每個人的成功故事都取決於某個關鍵時刻,當這個時刻來臨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馬薩諸塞州的州長安德魯在1861年3月3日給林肯的信中寫道:“我們接到你們的宣言後,就馬上開戰,盡我們的所能,全力以赴。我們相信這樣做是美國和美國人民的意願,我們完全廢棄了所有的繁文縟節。”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從華盛頓的軍隊那邊收到電報,而第二個星期天上午9點鍾他就作了這樣的記錄:“所有要求從馬薩諸塞出動的兵力已經駐紮在華盛頓與門羅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衛首都的路上。”

安德魯州長說:“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采取什麼行動,如果這個問題得到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下一步該幹什麼。”

英國社會改革家喬治·羅斯金說:“從根本上說,人生的整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個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階段。青年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命運的擺布——某個時刻一旦過去,指定的工作就永遠無法完成,或者說如果沒有趁熱打鐵,某種任務也許永遠都無法完工。”

拿破侖非常重視“黃金時間”,他知道,每場戰役都有“關鍵時刻”,把握住這一時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稍有猶豫就會導致災難性的結局。拿破侖說,之所以能打敗奧地利軍隊,是因為奧地利人不懂得5分鍾的價值。據說,在滑鐵盧企圖擊敗拿破侖的戰役中,那個性命攸關的上午,他自己和格魯希因為晚了5分鍾而慘遭失敗。布呂歇爾按時到達,而格魯希晚了一點。就因為這一小段時間,拿破侖就被送到了聖赫勒拿島上,從而使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幾乎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化公為私的非洲協會想派旅行家利亞德到非洲去,人們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出發。他回答說:“明天早上。”當有人問約翰·傑維斯(即後來著名的溫莎公爵),他的船什麼時候可以加入戰鬥,他回答說:“現在。”科林·坎貝爾被任命為駐印軍隊的總指揮,在被問及什麼時候可以派部隊出發時,他毫不遲疑地說:“明天。”

與其費盡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用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務拖得越久就越難以完成,做事的態度就越是勉強。在心情愉快或情緒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在收到信件時沒有馬上回複,以後再揀起來回信就不那麼容易了。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製度:所有信件都必須當天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