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振興京劇的必要性(1 / 2)

一、京劇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

京劇作為我國傳統戲曲的代表,是我們中華民族長期積累和發展起來的精神產品,京劇的豐富的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使它具有教育人、陶冶人和愉悅人三大作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曆史文化傳統有著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隻有植根於自己的土地,從自己人民的需要出發,堅持繼承和發展自己的民族的藝術,才能避免在文化藝術的領域內喪失獨立性,成為別人的附庸。當然,對於一切優秀的進步的文化藝術成果,我們也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是向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任務。當今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曆史關頭,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就更為必要。振興京劇藝術正是對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形式,也是振奮民族精神,團結炎黃子孫,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提高我國聲譽的有效途徑。黨中央和江澤民同誌提出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京劇藝術的號召和方針政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的文化工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民族文化藝術的教育和熏陶,要把最美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為此既要鼓勵多創作新的好戲,辦好戲曲專業的院校,多培養優秀的青年演員,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演出機會;還要大力培養更多的京劇愛好者,解決京劇觀眾“斷層”問題,為振興京劇打下重要的群眾基礎。在大專院校開設係列的京劇或戲曲的講座和欣賞課程,正是為了把我們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京劇,介紹給大學生,讓大學生們了解京劇,熟悉京劇,進而喜歡京劇,從而培養出一批批京劇的愛好者。大學生對京劇的態度關係到京劇的未來,因為他們是祖國明天的棟梁。從長遠來看,中小學生也應該接受民族藝術包括京劇的熏陶。培養京劇的新一代的愛好者是項係統工程,也是一項基礎工程。在普通高等院校開設京劇選修課程或舉辦京劇講座,並輔以欣賞和演出活動,向大學生普及京劇知識,正是這項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德育與傳統戲曲

最近幾年來,我們大力提倡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麵即是振興京劇藝術。京劇藝術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是我國和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而且還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以京劇藝術為代表的我國傳統戲曲,經過幾百年的社會實踐,表演藝術已經相當成熟完善,有一整套複雜完美的表演體係和程式,舉世公認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無論是表演形式中的唱、念、做、打,或是表演行當中的生、旦、淨、醜,以及主要表演流派中的梅、尚、程、荀等等都已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向青年大學生介紹京劇藝術,可以激發起他們對祖國藝術的興趣與愛好,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當青年學生把傳統戲曲藝術同現代西方某些藝術進行對比時,就會發現祖國的戲曲中,有許多優美的歌舞遠勝西方。這點,在課堂調查中已有明顯的證據。1990年曾在北大做過兩次課堂的實驗調查,先讓每個學生在問卷上回答自己對京劇的了解與態度,回答幾乎全都是不了解,不喜歡和不感興趣。當即在課堂上播放著名京劇演員沈小梅演出的梅派名劇《貴妃醉酒》錄像,然後再次作問卷回答。結果有部分同學寫道:過去自己對京劇一無所知,從未接觸過,想不到這出戲中的舞蹈如此美妙,戲裝的色彩也很豐富,個個宮娥彩女都像是碧水中的紅蓮,亭亭玉立。過了兩天再上課時,把《貴妃醉酒》的劇情從心理學的角度作了一些分析,並且介紹一些京劇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們再看一遍錄像。然後再讓學生們作問卷回答,就有更多的同學表示對京劇有了好感,轉變了看法,並且願意以後再看京劇,承認祖國的戲曲藝術絲毫不比西方的藝術遜色。

我國的京劇藝術在世界上有很高的聲譽,這也是當前許多青年人所不知道的。應當向青年學生介紹這方麵的曆史與現狀,梅蘭芳把京劇藝術推向了世界,他曾經訪問過日本、美國、蘇聯和朝鮮等國,每次都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尤其是在美國舊金山,當地十萬群眾夾道歡迎梅蘭芳。在國外對於一個中國演員如此歡迎,在曆史上是空前的。當時(1930年)中國正處於喪權辱國的被人看不起的地位,但是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征服了外國人的心,使他們驚歎折服,大長了中國人的誌氣。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京劇和其他戲曲團體多次出國表演,都是載譽歸來。西方人已經不止是愛看京劇,並且自己還要學習和表演京劇。現在我國一些戲曲院校和普通大學就有外國留學生在學京劇。要教育青年人珍視自己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

京劇藝術不僅有表演形式上的美學價值,為祖國爭得榮譽,可以激發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而且戲曲中的許多內容情節更有直接的教育意義。戲曲中有一類戲是所謂的“楊家將”戲,戲裏突出地表現了楊家三代人前仆後繼為國捐軀沙場的英雄事跡,感人至深。尤其是像《穆桂英掛帥》,《佘太君百歲出征》、《十二寡婦征西》等戲,還突出了在封建社會中的巾幗英雄,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對輕視婦女的教育意義。還有“嶽飛戲”,也是一部頌揚愛國英雄,用戲曲的生動形象表現出的史詩。不論是“楊家將戲”或是“嶽家軍戲”,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愛民”之情。拒民族敵人於國門之外,力求避免黎民百姓受戰亂的摧殘。抗日戰爭初期,梅蘭芳編演了《抗金兵》,用歌頌女將“梁紅玉”抵抗金兵入侵的英雄故事,來鼓舞當時的中國人民起來抗日。抗戰8年,梅蘭芳蓄須明誌,在淪陷區拒絕登台演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不論是梅蘭芳在舞台上表演的愛國戲曲,還是他本人在生活中的實際表現,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