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道德倫理觀中,有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在戲曲中有深刻的反映。其中大量的內容是把對嫌貧愛富的剝削階級意識的批判,與對純潔高尚愛情的歌頌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如《紅樓二尤》、《武家坡》、《桑園會》、《玉堂春》、《秦香蓮》、《金玉奴》等等,不勝枚舉。戲中的主人公以及許多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她們不僅為了純真的愛情,視金錢、地位如糞土,甚至可以為之犧 牲更為寶貴的東西:像《白蛇傳》、《寶蓮燈》、《碧波仙子》等等,把千年修煉的成果、神仙地位,甚至生命,都置之度外。這些戲對淨化人的心靈,抵製社會上的一些消極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是很有益的。
傳統道德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在戲曲裏有強烈的反映,這就是“清官”。最典型的劇目是“包公戲”和“海瑞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近些年來,還排演了許多很精彩的“清官戲”,如《七品芝麻官》,《徐九經升官記》等等。在戲曲中的清官有幾大特點:第一是廉潔,不貪贓枉法。第二是不畏權勢和強暴。包公不但敢鍘貪官汙吏,甚至敢鍘皇親國戚,堅持“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原則和信念。第三是伸張正義,維護老百姓最基本的正當權益。最多的、最具體的行動大多是為民伸冤,把各種冤假錯案翻過來。在傳統戲曲裏,提出了很生動鮮明的有關當官的職業道德要求和標準——“當官不與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第四個特點是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家性命。海瑞上疏時,不僅不怕丟烏紗帽,並且是抬著棺材去向皇帝進諫的。這些鮮明的清官形象,是當時老百姓們最高的政治與道德的理想和標準,是最好的“父母官”和“青天大人”。就是在今天對反腐倡廉仍有現實意義。戲曲藝術“寓教於樂”,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好形式。
傳統戲曲特別是京劇中有許多“三國戲”。在舞台上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數諸葛亮和周瑜。諸葛亮不僅聰明智慧,而且在聯合東吳共同對敵的過程中,表現的是充分的顧全大局,寬容大度。他被“借調”至東吳後,全心全意努力工作,為周郎“草船借箭”、“借東風”,處處主動進行合作,對周瑜在破曹中的作用、功勞和才能充分肯定。這在《臥龍吊孝》中表演得很深刻動人,不僅感動了東吳原來要殺諸葛亮的小喬和文武群臣,而且也感動了台下的觀眾。舞台上演出的諸葛亮,具有一種高水平的政治家與軍事家的風度,而且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道德水準。與之相對照的是周瑜,《三國演義》和京劇中的周瑜心胸狹隘、嫉妒心重,時時刻刻想著謀害合作者諸葛亮,結果被氣死。舞台上的周瑜是軍事上的“大人物”,又是道德上的“小人”。人們在看這些戲的時候,都佩服和讚成諸葛亮的品德,不讚成甚至反對周瑜的不道德行為。這樣,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接受了顧全大局、團結合作以及寬容大度等方麵的道德教育。如此進行的德育,有時比空洞的說教更容易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在用傳統戲曲來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注意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去進行分析評論。傳統戲曲中的故事情節都是過去的,大量的是古代的,自有它們的曆史局限性。“楊家將”和“嶽家將”在當時抵禦入侵的異族敵人,如今已是我國各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封建社會裏的婚戀觀與今天自然也大不相同。但是在許多問題上,其實質與精神是有相通和相同之處的。例如在保護人民免遭大規模的戰亂摧殘,和歌頌愛情不受或少受財富的影響方麵,古今的道德觀還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引導青年學生和廣大其他觀眾從傳統戲曲藝術中接受道德教育時,既不能簡單地全麵肯定和無分析地接受與模仿,也不能輕易地、簡單地全部否定為封建主義的糟粕。在極左思潮泛濫時期傳統戲曲遭到了很大的摧殘。今天提倡振興京劇藝術是很必要、很及時的。在德育教育中,傳統戲曲可以並且已經在起著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