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走出低穀重新繁榮,再造輝煌,是完全可能的。
一、基本理由
第一,京劇藝術有深厚的基礎,它有過極為繁榮的曆史,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劇目和表演經驗。現在還有眾多優秀的演員、票友和廣大的愛好者。因此京劇的振興不是“無米之炊”。
第二,京劇是綜合藝術,是由眾多的藝術門類如歌、舞、雜技、武術、說、唱和文學綜合而成的,具有“雜交優勢”。它還可以繼續發揮“綜合”的巨大作用,不斷汲取新的營養,輸入新鮮血液來壯大自己。當然“輸血”時要注意“血型”對頭。
第三,當今科技高度發達,不僅使得京劇的舞台布景和音樂效果更加豐富優美,而且通過電視,瞬間即可把高水平的演出送到千家萬戶。這是過去梨園界做夢也未曾想到的。應繼續努力並充分利用電視等現代化的傳媒手段,來普及傳播京劇藝術。
第四,目前京劇演出的劇場效果不景氣,看戲的人沒有看歌星的人多,使一些人得出京劇已麵臨壽終正寢的悲觀結論。這就如同看到吃快餐的人比吃烤鴨的人多,於是認為烤鴨將會消失一樣。十年文革動亂時全國人民隻能看8個“樣板戲”,極左思潮的影響在文革前相當的一段時間裏已經在起作用,文革後也還延續了一段時間。這不僅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斷裂,也造成了群眾的“文化饑渴”。因此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更多地趨向流行歌曲和歌星,就如同更多地趨向快餐一樣,先解決文化、精神上的饑渴和宣泄問題。但是人們不會永遠或是最後全都去吃快餐或西餐,以致使中餐和烤鴨都進博物館。人們吃飽之後,還是會要求更精美更有味道的美食。同樣的道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會永遠停留在低層次或宣泄的階段,他們仍會需要高層次的藝術享受。因而京劇的重新繁榮隻是個時間問題。
第五,有人提出京劇節奏慢,脫離生活等問題,以致現在的青年不愛看。這是事實,但不全麵。青年人不會永遠年輕,不會永遠是“急脾氣”。此外就像青年人中間也有“粘液質”的慢性子一樣,在欣賞藝術方麵也有愛慢節奏的。青年人的口味也不會是完全一樣的。中國是個有12億人口的大國,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當人們進行縱向比較而看到京劇“今不如昔”,和進行橫向比較而看到“戲不如歌”時,卻沒有看到看戲人的絕對數量是“昔不如今”,以劇院演出的票房收入作為判斷形勢的唯一標準是不全麵的,目前的狀態也隻是暫時的。
第六,政策和導向是十分重要的。中央關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一係列政策,以及新聞媒介的輿論導向,為京劇藝術的振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保證。振興京劇是有極大的後盾的。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既需要改變以往舊的管理體製,又需要有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在道德教育上發揮作用,以有利於精神文明的建設。這種“共識”將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推動京劇早日走出低穀,重新繁榮。
二、京劇走向世界的啟示
以京劇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戲曲,與世界各國有著久遠的密切關係。
1.京劇走向世界的部分情況回顧
梅蘭芳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3次訪日演出;1930年訪美;1935年訪蘇,把京劇推到國外。
程硯秋於1932年赴西歐14國考察。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京劇藝術團體先後出訪百餘次,到了五大洲近百個國家,受到各國的熱情歡迎和高度評價。
1951年、1955年、1957年、1959年,我國京劇團在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多次獲獎。
近些年來京劇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的代表,更加廣泛地走向世界,許多京劇團體頻頻出國訪問演出,受到了許多國家的歡迎。
2.各國報刊對京劇的評論
美國的報刊評論:京劇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藝術”,“最有靈魂的藝術”,“有最豐富藝術手段的藝術”。法國《戰鬥報》:“轉瞬間我們入迷、著魔、被征服解除武裝而至五體投地”,“京劇的新奇,對我們的歐洲劇壇來說像一顆核子炸彈,因為京劇在1985年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名演員苦心尋求而沒有得到的全部戲劇經驗”。瑞士《新蘇黎世報》:“對於歐洲的演員、歌唱家和舞蹈家來說,中國古典戲劇中片斷的演出乃是一本真正的教科書。”芬蘭的報紙評論:“對西方觀眾來說,它在藝術的表現方麵打開了一個十分新鮮的和動人心魄的天地。”智利的報刊評論:“像京劇這樣完美地把戲劇、舞蹈、滑稽和音樂結合起來,這是西方藝術家從來沒有達到過的。”瑞典的報刊評論:“把觀眾帶到了瘋狂的邊緣。”
3.外國藝術專家和大師的評論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於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蘭芳的演出後最終完成了他的表演體係。1936年他寫的《中國戲劇藝術中的間離效果》是他的戲劇主張的代表作。他在這篇文章的草稿上就特意用鉛筆標明“這篇文章是1935年梅蘭芳劇團在莫斯科的一場演出引起的”。蘇聯的梅耶荷德是幻覺主義話劇的革新者,他的理論主張深受中國戲曲的影響。他在1925年起草的《梅耶荷德劇院的思想和藝術綱領》中指出:“要在舞台上確立真正的戲劇時代的傳統,主要是民間對戲劇藝術的傳統(即興喜劇、莎士比亞戲劇、日本和中國的民間戲劇)。”1935年他在莫斯科看了梅蘭芳的演出後興高采烈,大加讚歎。為了實踐他的戲劇主張,在他的劇院中,專門聘人按戲曲的方法訓練演員。法國荒誕戲劇家讓?熱內1955年在巴黎觀看了中國京劇團演出的《秋江》、《鬧天宮》、《三岔口》等劇目後說:“我獲得很深的印象……無論如何,京劇的主題、結構、表現手法之精妙絕頂激起我很大的興趣。”在這之後,他創作的《陽光》、《黑人》、《屏風》等劇中,從舞台布景到演員的服裝、表演都貫徹著中國戲曲的象征、寫意、虛擬等美學特征。美國的喬治?肯諾德與波蒂雅?肯諾德寫道:“30年代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在美國的訪問演出證明:東方戲劇的假定性方法也能創造一種現實的假象,就像我們的寫實戲劇一樣令人信服,或許更令人佩服。”美國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和舞美設計家戈登?克雷觀看演出後說:“觀賞梅蘭芳的戲劇,就如同步入一場我從未相信會變成現實的夢境一般。這是‘視覺音樂’的典範,……它已經比西方任何其他戲劇更加成為一種獨立而優秀的藝術形式。願梅蘭芳藝術那種超凡的修養成為一種追求的理想,一盞指導我們演員的明燈。請允許一位年邁的戲劇夢想家向一位把他的夢想變成現實的藝術鞠躬致敬!”日本戲劇家千田是也在梅蘭芳1956年第3次訪日時說:“京劇是把演技、舞蹈、音樂、美術、文學等多種藝術融合起來的綜合藝術,就是最近楊?路易?巴羅等歐洲藝術家們夢想的交響樂的舞台藝術。而這種夢想,京劇已在200年前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