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講 振興京劇的可能性(2 / 3)

有關的外國報刊和專家的評論有很多,大多是肯定的,這裏介紹的隻是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評論。

4.外國人學演京劇

許多國際友人不僅愛欣賞京劇,並且參加實踐學演京劇。

外國人學演京劇的活動中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美國的魏莉莎女士了。80年代,她專程來中國大陸學習戲曲,並在我國電視屏幕上演出了京劇《貴妃醉酒》,成為人們記憶中有名的“洋貴妃”。她學成回國,在夏威夷大學戲劇係任教,促成了該戲劇係學生來華演出京劇《鳳還巢》,該劇全部演員包括伴奏都由他們自己承擔。後來該校學生又在我國京劇演員沈小梅的教授下,排演了英語的《玉堂春》。目前還有一些外國人在中國大陸學京劇。在北京戲曲學校的學員中,就有已經可以登台表演《拾玉鐲》的美國留學生,可以演《武鬆打虎》的日本留學生,還有已到北京大學來表演過《扈三娘》的英國女留學生,以及在天津南開大學學演《鍘美案》、《坐樓殺惜》、《玉堂春》的美國留學生等。1987年,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員阪東玉三郎為排演《唐玄宗與楊貴妃》,專程來北京向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學戲。同年“日本京劇研究社”和“日本中華京劇業餘研究社”在東京組織了專場京劇演出,上演了日語《秋江》、《三岔口》和華語《蘇三起解》。1990年由中國的呂瑞明和日本的奈河彰輔編劇、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員市川猿之助和中國京劇院著名演員李光共同主演的綜合京劇與歌舞伎於一體的大型神話劇《龍王》,搬上了日本舞台。1995年,美國戲劇大師理查?謝希納經過3年的策劃,終於實現了用京劇釋演古希臘悲劇《歐裏斯庇亞》的願望。這樣以美國和日本為主要代表的外國人演京劇,使得京劇在世界上進行了“西移”(美國)和“東植”(日本)。

這個現象並非是今日的一種洋人心血來潮的偶然行為。從曆史上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戲曲早已對外國產生了影響。例如,遠在1755年,法蘭西喜劇院就上演了由伏爾泰改編的元雜劇《趙氏孤兒》,並先後改編4次,在法國、美國和意大利演出。1910年法國演出了《漢宮怨》(以上論述詳情可參閱王蘊明的論文:《從曆史的視角看京劇走向世界》)。解放前,在北京的“票房”中,也曾經有過一些外國人參與活動,隻是規模與影響不如近年來的大。

5.中國京劇“移植”外國戲劇

中國與外國的文化戲劇藝術的影響是互相的、雙向的。上麵論述的都是中國的京劇對外國的影響;相反地,外國的戲劇也對中國發生影響。這種影響,最明顯、最普遍的形式是話劇和歌劇,還可以加上後來的電影和電視,基本上是保留原來的表演形式與內容,隻是把外語翻譯成華語。對於京劇來說則隻能是內容情節的保留,最多再加上服裝、場景、道具的保留,但是一定要改變其主要的表演形式,即把原來的對話與歌唱改為京劇的唱與念。這就不僅是翻譯,由於要有表演形式上的重要變化,因此嚴格地講不能叫做“移植”。把一株植物從一地移出再種入另一地,這株植物還是原來的,才能叫移植;如果已與原來的不同,有了較大的變化,一般應該稱是“嫁接”或“雜交”。外國戲劇與中國戲曲的關係應該說是嫁接或雜交更為準確。我國戲曲舞台上,“嫁接”外國故事或戲劇的情況大致如下:

據說最早把外國故事搬上京劇舞台的是汪笑依。他以波蘭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瓜分時的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自編自演了一出具有京劇形式的《瓜種蘭因》戲。本世紀初,李息霜和歐陽予倩用“文明戲”的形式編演了《黑奴恨》(即《湯姆叔叔的小屋》)、《熱血花》(即《托斯卡》)等劇,而早期的文明戲脫胎於京劇或戲曲,基本上是話劇加京劇。後來的海派京劇則是從早期的文明戲派生出來的。文明戲與海派京劇的出現,反映出傳統京劇受外國文化的影響而向前發展的一個方麵。1909年至1937年間,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地的文明戲演員,如北京的王鍾聲、劉藝舟、劉喜奎、常月樵、張喜華、張雲溪等同南方的馮子和、夏月潤、夏月珊、趙如泉等曾演出過《蝴蝶夫人》、《茶花女》、《複活》、《拿破侖與約瑟芬》、《羅賓漢》、《俠盜亞森羅平》等。1983年7月24日,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另一個成功的實驗是:北京實驗京劇團在5月份上演了莎士比亞的《奧瑟羅》。由中國戲曲學院的兩位教師……改編的這出戲,現在有7場加一個序幕,原先有五幕15場。”這出戲大約用了30個曲牌,奧瑟羅身穿歐洲中世紀服裝,上麵繡著中國傳統的海波圖案,腳蹬一雙古典京劇式的厚底靴。其他人物的服裝和化妝也是中外兩種文化的結合。近年來,還有些中國地方戲如黃梅戲、桂劇、川劇等,也“嫁接”了外國戲,主要是莎翁的戲如《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詳見莊繼禹:《移植外國劇目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從以上這些情況看來,京劇不僅不會從中國這塊東方的大陸上消亡,而且還會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到世界各地大顯身手。中國民族藝術之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會永遠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三、中國京劇與外國戲劇交流的基礎

為什麼在過去和現在都有相當一部分外國人喜愛京劇,甚至自己也參予演唱京劇的實踐活動呢?同時也有一些中國人愛看京劇嫁接的外國戲劇呢?這裏有幾方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