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篇 透過言談看內心1(2 / 3)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情形是因為,當一個人的內心中有不安或恐懼情緒時,言談速度便會變快。憑借快速講述不必要的多餘事情,試圖排解隱藏於內心深處的不安與恐懼。但是,由於沒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冷靜、反省自己,因此,所談話題內容空洞,遇到敏感的人,便不難窺知其心理的不安狀態。

柳傳誌就是一位分辨語速的高手。在聯想企業生死攸關的時候,他召開了一次董事會議,敏銳的柳傳誌發現他的下屬在發言中,吞吞吐吐,全沒有企業家應有的風度,他估計有軍心渙散的趨勢,他立刻宣布散會,接著便展開及時的調查,對症下藥,彌補了企業的重大變故。

其次,與說話速度一樣可以呈現特征的,便是音調。

肖邦曾在一家雜誌專欄中敘述道:“當一個人想反駁對方意見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門——提高音調。”的確如此,人總是希望借著提高音調來壯大聲勢,並試圖壓倒對方。

音調高的聲音,是幼兒期的附屬品,為任性的表現形態之一。一般而言,年齡越大,音調會隨之相對地降低。而且,隨著一個人精神結構的逐漸成熟,便具備了抑製“任性”情緒的能力。但是,有些成人音調確實是相當高的。這種人的心理,便是倒回幼兒期階段了,因此自己無法抑製任性的表現。在此情況下,也絕對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

在有女性參加的座談會上,如果有人的評述似乎牽扯到某位女士,於是被批評的那位女士便會猛然地發出刺耳的叫聲,並像開機關槍似的開始反駁,使得在座者出現啞口無言的場麵。因此,座談的氣氛已蕩然無存。音調高的聲音,被看作精神未成熟的象征。

言談之中,還有所謂語調的抑揚頓挫,對一個人的外在表現非常重要,甚至有時也能決定人的沉浮。明成化時,兵部左侍郎李震業已三年孝滿,久盼能升至兵部尚書,恰好這時兵部尚書白圭被免職,機會難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親家、刑部尚書項忠接任。滿懷希望的李震大為不滿,對他的親家埋怨說:“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鑽到此?”過了些天,李震腦後生了個瘡,仍勉力朝參,同僚們戲語說:“腦後生瘡因轉項。(意指項忠從刑部轉官而來)”李震回答說:“心中謀事不知疼。”仍然汲汲於功名,不死其心。其實李震久不得升遷,原因是因為聲音的變化而影響了皇帝對他的印象。在皇帝看來,忠臣往往能奏朝章朗朗而談,而奸臣則聲音低沉而險惡,李震的聲音曆來沙啞而不定,給人一種不可靠的感覺。因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聲音低啞,為憲宗皇帝所惡。與李震一殿為臣的鴻臚寺卿施純,聲音洪亮,又工於詞令,在班行中甚是出眾,憲宗對他很欣賞。因而升官的事自然與李震無緣。這雖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音調對人們印象的重大影響。

在言談方式中,除了音感和音調之外,語言本身的韻律(節奏)也是重要的因素。

充滿自信的人,談話的韻律為肯定語氣;缺乏自信的人或性格軟弱的人,講話的韻律則慢慢吞吞。其中,也會有人在講一半話之後說“不要告訴別人……”而悄悄說話。此種情況多半是秘密談論他人閑話或缺點,但是,內心卻又希望傳遍天下的情形。

話題冗長,須相當時間才能告一段落的情況,也說明談論者心中必潛在著惟恐被打斷話題的不安。惟有這種人,才會以盛氣淩人的方式談個不休。至於希望盡快結束話題交談的人,也有害怕受到反駁的心理,所以試圖給予對方沒有結果的錯覺。

另外,經常滔滔不絕談個不休的人,一方麵目中無人,另一方麵好表現自己,並且,這種類型的人,一般性格外向。

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和企業家,在控製言談的韻律方麵,都有獨到之處。這種細節性的處理方式,使自己能贏得社會或下屬的認可與尊重。

說話比較緩慢的人,大都是性格沉穩之人,他處事做人是通常所說的慢性子。從言談的韻律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

五代時,馮道與和凝同在中書省任職,馮道說話做事都很緩慢,而他的同事和凝則是個性急之人,辦事果斷,做人頗為自信,由於性格上的差異,兩人經常為一些小事而意見不合。有一天,和凝看到馮道買了一雙新鞋,認為款式不錯,他很想買一雙穿,就問馮道:“先生這雙鞋賣多少錢?”馮道慢慢地舉起右腳緩緩地對和凝說:“這900元。”和凝素來性情急躁器量又狹小,聽到這裏,便對手下人大發脾氣:“你怎麼告訴我這種鞋子要用1800元?”正想繼續責罵,這時,馮道又慢慢地抬起左腳說:“這隻也900元。”和凝怒氣才消解。

2.聲音暗示著心理狀況

語言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交流,傳達各種信息和情感的一種交流方式和手段,它所表達的意思是通過人們對發音器官的有意識控製和使用而體現出來的。這種有意識的控製和使用的一個重要對象便是說話的聲和氣,通過人說話的聲和氣可以透視一個人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