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朱買臣負薪
漢朝的時候,有個叫朱買臣的人,家境貧寒。他跟妻子常年在山上打柴,然後再挑到集市上去賣。每次賣柴所得的銀兩,他都偷偷地拿去買書。
朱買臣很喜歡讀書,為了省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他一邊打柴,一邊拿著書讀,神情怡然自得。可是妻子卻抱怨他隻知道讀書,不會賺錢,夫妻倆常常為此爭吵。
有一次,朱買臣挑著剛剛打來的柴到市集去賣。一番叫賣之後,仍然沒有人來買。於是朱買臣就把挑著的柴放在一邊,自己站在一旁專心致誌地讀起書來。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妻子在家等得不耐煩了,便來到集市尋找朱買臣。隻見他手裏捧著書,一動不動地讀著,大聲叫他也不答應。妻子於是大罵起來:“你把柴賣了嗎?家裏還等著錢買鹽呢!”朱買臣隨口應付道:“賣了。”妻子又問:“賣柴的錢呢?趕緊給我啊!”這時候,朱買臣才抬起頭來,口裏喃喃念道:“錢呢?對了,錢呢?”然後才恍然大悟,一看地上的柴早就不在了,不知道被誰偷走了,自己卻絲毫沒有覺察到,就連挑柴的扁擔也丟了。
妻子一氣之下,離開了朱買臣。
朱買臣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心裏十分淒涼。他開始後悔當初沒有聽妻子的話,自己隻知道讀書,可是讀書到頭來什麼用都沒有。於是,他把書都搬出來,打算扔掉。
這時候,恰好一個須發蒼白的老翁路過,看到了這番場景。老翁問道:“年輕人,你為什麼要把書都扔了呢?書可是有用的,不能扔啊!”朱買臣回答說:“老伯伯,我讀了許多書,學了許多知識,可是窮得隻能靠打柴為生。連我的妻子都忍受不了這種貧窮的日子,離我而去了,隻剩下我一個人。讀書能有什麼用啊?還不如把書都扔了呢。”老頭笑了笑,然後說:“年輕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讀書還是有用的。隻有多讀書,多學些本事,遇到合適的機會,能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這一生才算沒有虛度。記住:越窮越要立誌,發憤學習,總會有成功的那一天的。”朱買臣聽完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又繼續刻苦讀書。
後來,朱買臣讀書的故事被大家廣為傳頌。有一次,皇上尋找有真才實學的人來擔當重任,有人向皇上推薦了朱買臣。經過一番考核,皇上便下旨任命朱買臣為江浙地區的太守。朱買臣任職期間,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末期,隋煬帝昏庸,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老百姓苦不堪言。當時有個叫李密的人,出身官宦人家,少年時代,曾在宮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隋煬帝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
回家以後,李密並不像一般官宦家的子弟那樣整天遊手好閑,而是立誌求學。有一次,李密聽說緱(gōu)山有一位名士包愷(kǎi),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卷《漢書》。
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碰到了越國公楊素。楊素見這個年輕人騎在牛背上還在聚精會神地看書,有時還高聲吟誦,不由得非常好奇,上前問道:“你在看什麼書?怎麼看得這麼認真呢?”
李密回答說:“我讀的是《項羽傳》。項羽英雄蓋世,真了不起啊!”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楊素把李密請到家中,和他一起討論國家大事,二人聊得非常投機。楊素還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後來,李密果然不同凡響,成了隋末農民起義隊伍瓦崗軍的首領。
小知識:《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東漢時期班固所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以給人物立傳的方式來書寫曆史)斷代史。《漢書》的體例為曆朝曆代所效仿,曆代都仿照《漢書》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蘇洵苦讀
這是公元1029年的一個傍晚。湖上蕩著一隻漂亮的小船,小船上有一群年輕人正在開心地喝酒聊天。“來!我們把酒幹了!”隻見一個豪爽的年輕人一口將酒喝光,大家一片叫好聲。
這個年輕人名叫蘇洵。十八歲時,他赴京趕考,名落孫山。十九歲結婚以後,幹脆就不再讀書了。
蘇洵平時特別喜歡遊山玩水,是個縱情酒樂的風流才子。他晚上一身酒氣回到家裏,妻子皺著眉頭,唉聲歎氣地勸他說:“夫君啊,你又出去和朋友喝酒了。你怎麼就不能把玩樂的時間用在讀書上呢?以你的才智,如果能勤學苦讀的話,考個狀元也是可能的啊!”
蘇洵滿不在乎:“我現在不挺好嘛,每天下棋聽琴,還可以去自己喜愛的地方遊覽,這是神仙一樣的日子啊!才不要把時間都用在無聊的讀書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