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傳統社會中,衣食住行皆有規矩,是等級統治的需要。有清一代,各項事務多有規定,是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製國家鼎盛的表現。另一方麵,在皇權集中的曆史背景下,也有很多事情並無一定之規,全憑皇帝一人說了算,就是所謂“口含天憲”。賜肩輿與賜紫禁城騎馬就是一例。
中國的皇家園林、皇宮曆來講究規模,越修越大,以至於從宮外步行到其中心,要用較長的時間。這當然可以用提前出發來解決,但對於臣下來說,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官員,每天上朝要走這麼長的路,就成了一件苦差事了。因而自五代十國時期以後,就開始有乘馬或坐簡易的轎子進入宮廷的作法了,但多半隻是個別的例子,比如在明代,基本上就沒有在禁宮中騎馬或乘轎的情況出現。明代大臣們從左右長安門入宮,步行至午門。明嘉靖時閣臣沈鯉帶病入朝,行走不便,經常跌倒,為時人所憐。到清代,紫禁城騎馬或乘轎,也稱為賞朝馬,成為對宗室王公及文武重臣的一種非常崇高的禮遇。絕不是今天那些戲說曆史的人任意編造的,隨便一個督撫就能騎馬、坐轎進宮的。賜肩輿或賜紫禁城騎馬,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哪些人可以這樣做,但從曆史記錄的情況中,也能看到一些章法。
清初,僅有少數近支王公準許騎馬進入紫禁城,但隻能進入外城部分,到景運門外下馬,其他大臣隻能循明朝舊製,徒步入朝。“國朝定製,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至景運門下騎,諸大臣一仍明製。”東華門、西華門旁和午門前的左闕門、右闕門外,各立石碑,用滿蒙漢藏維及托忒蒙文六種文字鐫刻為“至此下馬”和“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下馬碑至今尚存,顯示出一代定製和宮廷威嚴。正式的明文允許大臣們騎馬入宮,始於乾隆時期,主要是考慮到大臣們星夜入朝,遇到雨雪天氣,行走不便。此外,內外文武大員立有重大功勞,或受到特別恩寵,也會特許“紫禁城騎馬”。如乾隆中,大將軍嶽鍾琪因為討平“兩金川”土司,特賜“紫禁城騎馬”,兆惠以征西北回部軍功特許“紫禁城騎馬”等,退休文臣錢陳群於乾隆三十六年赴京給皇太後祝壽,特命紫禁城騎馬,當時視為一種殊榮。到嘉慶時更特許年過七十的大臣,可以在禁城中乘坐一種小轎,從此才有了紫禁城乘“肩輿”的事情。《嘯亭續錄》有一段記載:說明了賜“紫禁城騎馬”在乾、嘉時期的大概情況:
“乾隆中,上念諸臣待漏入直,每遇風雪,徒步數裏,甚為顛蹶,因特許諸閣臣乘馬入內,以示榮寵。嘉慶己巳,上特旨諸大臣年逾七十者,賜肩輿入直,尤為曠典雲。”(清-昭梿《嘯亭續錄》卷一,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版,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