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與之相反,無論土地革命時期還是抗戰時期,共產黨人均無需倚重土豪,可以放手將之打倒。如一位論者精辟概述的,共產黨“以土改來保障後勤供應和兵員補充,走的是迂回曲折的路線,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種赤裸裸的交易。農民們在對惡霸、地主、國民黨政權擁護者進行物質剝奪和肉體摧殘之後,會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一邊,以防止反攻倒算。而貧農團、婦女會等等新型組織的活動,定期非定期的全村大會,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有助於營造一片熱烈的氣氛,讓得到果實而不願當兵者感到羞愧”。
由此,胡慧珊得出結論:蔣政權覆亡的根源,在於忽視意識形態教育和黨組織建設,而腐敗、無能、不公與通貨膨脹等等,隻是結果而非原因。延安整風使共產黨完成了領袖加組織的黨政軍一體化的構建,由此強勁崛起,不可抵擋。共產黨找到了“通過階級鬥爭發動群眾”的秘訣,甚至在地主並不成為問題的地區也是如此。在此過程中,共產黨不但找到了破壞農村經濟和政治權力係統的方法,還發現了如何動員農民支持建設一個新係統的途徑。
對國民黨為何失去大陸,胡慧珊的著作著眼於兩黨政治差異,饒富洞見,但也有嚴重缺憾,比如未論及美國與蘇聯在國民黨失去大陸過程中的作用,而這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她也未能詳析,國民黨統治的結構性問題及蔣介石本人的致命局限。
在易勞逸看來,國民黨從未創造出一個完善而堅固的政治結構。1927年他們奪得政權時,繼承的是已經分崩離析多年的政治製度,此後二十多年裏,他們未能改變國家分裂的現實,其權力繼續受到各省軍閥的限製,以及鄉村豪紳階層的抵製。與此同時,國民黨未能創造出一個能夠感受民眾需求、實現其所宣稱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的高效行政機構,從而使其結構進一步削弱。
蔣介石的崛起讓國民黨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固化及深化。在蔣介石時代,他所領導的軍隊成為政府的統治部門,他本人也成為政權中淩駕一切的存在。悲劇的是,蔣介石的政治觀完全是傳統皇朝型的,對他來說,政治就是統治上層的爭鬥。為了擴大和鞏固自己的權力,他操縱和聯合了一部分上層人士去反對另一部分作為他的對手的上層人士。他似乎從未意識到,真正的政治強人是成功動員絕大部分民眾而不是隻獲得上層社會支持的那些人。他的對手、最終將他驅逐出大陸的毛澤東則早已意識到,通過獲取統治結構以外的支持而產生新的權力來源是可能的。毛最終從農村中找到這種來源,從而打倒“蔣家王朝”。當然,還有一個關鍵前提是,抗戰需要超額獲取並消耗資源,經過八年抗戰,國民黨的軍隊極大削弱,不再是緊密和有效率的了。
蘇聯的介入是共產黨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易勞逸指出,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的基礎上,蘇聯在8月對日宣戰後,很快占領整個東北。接下來,蘇聯人為中國共產黨人進入東北提供各種便利,並向後者移交了日本人的大批戰爭物資,不僅如此,蘇聯人還阻撓國民黨在東北重建行政和軍事係統,並從東北運走了許多工業物資。假如國民黨獲得東北,他們可以將東北的豐富資源重新並入中國關內經濟體係,也無需因向東北軍隊運送大量糧食而加劇關內農民的貧困和憤怒。國民黨還可以利用日本人所創造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基礎,提供重工業產品以利於關內工業複興,提供輕工業品以緩解戰後消費品的巨大匱乏。更重要的是,國民黨還可以避免因東北問題帶來的不斷上升的惡性通脹。1945-1949年國民政府的財政赤字大約等於軍事開支的數額,如果沒有東北作戰,國民黨可以大量縮減軍費,從而大幅減少財政赤字,避免極度通脹。而史實證明,通貨膨脹正是壓倒國民黨統治的最後也是最重的一根稻草。
美國的放棄是國民黨失敗的另一要因。對此,美國學者鄒讜的名著《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提供了有力解說。赫爾利對中共的低估,謝偉思對中共的解讀,馬歇爾調停國共的失敗,國民黨的腐敗無能以及美國自身的政治傳統,使得美國政府最終放棄了國民黨。
1944年9月8日,在一份發自延安的報告中,謝偉思寫道:“共產黨變成了一個尋求按民主秩序長入社會主義的黨……它不是醞釀直接暴力革命的黨。它變成一個並不尋求早日壟斷政治權力的黨,而致力於尋求它所認為的在中國的長期利益”。謝的結論是:“農民支持、參加共產黨軍隊並與它並肩作戰,因為他們堅信,共產黨人是在為他們的利益而戰……這些利益是……走向民主的。”
謝偉思的看法,也代表了當時美國國內的普遍看法。
國民黨為何失去大陸?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或許是必然的,也是痛苦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