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民黨為何會失去大陸?(1)(1 / 1)

故事

國民黨為何在1949年敗於共產主義革命,幾乎永久地失去了大陸?美國學者易勞逸曾作過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如果一座建築物在暴風雨中倒塌了,那麼它倒塌的原因是什麼呢?科學的回答將要求首先對建築物的結構特性、其次對暴風雨的強度,進行仔細的考察。如果發現這座建築物的結構已經腐壞,人們就必須仔細掂量,倘若沒有暴風雨,它是否就不會倒塌。然而事實是暴風雨已經來過,它也已經倒塌。那麼,可以說暴風雨是建築物倒塌的原因嗎?或者無論暴風雨是否來臨,它都必然倒塌嗎?

易勞逸是站在胡素珊的肩膀上提出這個問題的。胡素珊是另一位美國學者、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其代表作《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是研究中國內戰的奠基著作之一。也許會令軍事迷失望,此書幾乎隻字不提內戰的軍事力量對比、戰略與戰術的成敗,而是聚焦於國共雙方的政治鬥爭。

在國民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的勝利,竟是它走向潰敗的起點。曆史為何如此吊詭?胡素珊認為,根源在於國民黨統治的失敗。

國民黨在城市的統治是失敗的。城市民眾對國民黨的幻滅始於1945-1946年,這正是它回到淪陷區的時期。八年來,國民政府一直代表民族的不屈意誌,如今卻讓所有人目睹它的無能與腐敗:為接收城市而建立的行政機構混亂不堪,在機構中做事的人也貪婪肮髒。通貨膨脹、賦稅沉重、勞資糾紛、實業厄困……這一切導致人們持續的抗議,卻未能得到令人寬心的回應。國民黨就如一個生了重病的領袖,對憤怒的子民不聞不問,或者即使想要回應,也力不從心。

同一時期,共產黨在城市的治理卻是成功的。共產黨治理城市的經驗起於張家口、哈爾濱和東北的一些中等城市。在處理城市問題時,共產黨多次克服了理想主義,將目標定為團結一切可團結的人,同時實現生產的最大化。在共產黨接收的城市中,不受利誘的官兵主動保護公有和私有財產,工商企業得到尊重和庇護,市民生活正常運轉。共產黨在城市成功建立了各種擁護力量組成的廣泛聯盟,最明顯的做法體現在對自由派知識分子的態度上,對這些人盡力團結,並將部分人安排在相對體麵和重要的位置上。

盡管如此,在失去大陸之前,國民黨並未徹底失去知識分子的心。吳世昌也指出,反戰的學生總是向國民政府而不是共產黨請願,他們依然將國民黨政府視為中國的合法政府,認為它有能力製造戰爭,也有能力帶來和平。請願者實際上是國民政府不無哀怨的支持者,而非堅定的反對派。胡適對葉公超的一段話(“我們這樣的自由主義分子之所以還徹底追隨你們這種人……”)道出了這種狀況的深刻原因。

國民黨真正徹底輸給共產黨,是在農村。農村幾乎是國民黨遺忘的地方,或至少是不能成功建立起有效治理的地方。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底色,本是偏左的(常被馬列史學家稱作“國民黨大右派”的蔣介石,以今日眼光視之,仍然是個左派),它對鄉村中的土豪,是有下手欲望的。1942年國民黨在龍岩的土改,就是延續孫中山“平均地權”的路數。不過,國民黨的土改試驗,顯得“溫情脈脈”,主要手段是從地主手中征買土地以扶植自耕農,而非“打土豪、分田地”。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資源獲取,必須依賴地主階層,尤其在統治本就薄弱的後方,它不可能推行對地主太過殘忍的政策。而龍岩的土改,也未能在國統區全麵推行。按國民政府地政部長李敬齋的說法,以國統區土改的試驗進度,要在全國實現自耕農化,至少需要五百年。綜上可知,土改是當時的國民黨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