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捉刀人:陳布雷與秦孝儀(1)(1 / 1)

曆史

曾任蔣介石侍從室任上校參謀的段仲宇回憶說,有一次蔣介石對陳布雷說:“你看看人家毛澤東的文章!”陳布雷也不大客氣,回敬了一句:“那是毛澤東自己寫的。”言下之意是,你蔣介石的文章可不是自己寫的,哪能同毛澤東相比!

蔣介石的筆底功夫顯然遠遜毛澤東,但他有他的辦法,那就是請人“捉刀”,所以他的署名文章和講話稿大都出於他人之手。為他“捉刀”的主要是兩個人:陳布雷與秦孝儀。

陳布雷生於1890年,浙江慈溪人,是蔣介石在大陸時期的主要“文膽”;秦孝儀是湖南省衡東人,生於1921年,早在1949年,即陳布雷辭世後的次年,他就以二十八歲的年齡,成為蔣介石身邊最年輕的“文膽”。1961年4月,秦孝儀在台灣出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直到蔣介石過世為止,蔣介石發表的政策文稿,幾乎全部出自秦孝儀之手。

陳布雷與秦孝儀年齡相差三十一歲,屬於兩代人,分別承擔了蔣介石大陸時期與台灣時期的“第一文膽”之重責,兩人都有“國民黨的第一支筆”之譽。

陳布雷才華出眾,二十多歲就在報界享有盛譽。1911年,陳布雷進入上海《天鐸報》,他才華出眾,勤勉敬業,很快成為上海報界的著名記者。其間,他撰寫了大量擁護辛亥革命的時評,反對封建帝製,宣揚共和精神,影響很大;孫中山先生代表臨時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對外宣言》,就是由年輕的陳布雷翻譯成中文最先在《天鐸報》上發表的。幾年後,陳布雷轉到《商報》做編輯主任,不遺餘力地揭露北洋軍閥的腐敗統治。

20世紀20年代初,陳布雷身在上海,他對國內局勢的種種評述,與當時在廣東的國民黨可說是不謀而合,南北遙相呼應,形成了一股朝氣蓬勃的革命輿論。孫中山讚揚《商報》“可稱為是忠實的黨報”,說它的宣傳比國民黨辦的報紙還有成績。陳布雷所寫的有些時事評論,與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中共中央主辦的《響導》周刊轉載。中共領導人蕭楚女曾致函《商報》,讚揚主筆的革命精神。著名報人鄒韜奮也寫文章推崇他,說“陳布雷先生不但有正義感,而且還有革命性。當時人民痛恨軍閥,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銳利的筆鋒,公正的態度,盡人民喉舌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