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29日,蔣介石的身體每況愈下,之前手術、陽明山車禍意外的重創,讓這位曾經縱橫中國的老人已然沒有精力再與死神搏鬥,雖然國民黨把消息封鎖得相當嚴密,但多數人都有了心理準備蔣介石恐怕辭世在即。由於蔣介石已然無法視事,因此秦孝儀便受命為蔣介石預立遺囑,由回光返照時的蔣介石大致口述草稿再加以修訂。
秦孝儀在擬妥遺囑後,便送請蔣宋美齡先行過目,沒想到篤信基督教的蔣宋美齡,卻指示秦孝儀要將原先遺囑“自餘束發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無時不以總理信徒自居”的初稿,從中插入“耶穌基督”四個字,“說明他是信基督的”。這使得蔣介石的這段遺囑,變成“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信徒自居”,平添許多史家議論,在當時內幕不明的情況下,秦孝儀也背了一段時間的黑鍋。同時秦孝儀模仿孫中山遺書後有“汪精衛記”的前例,在蔣介石遺囑後加上“秦孝儀書”四個字,也引來許多非議。
1975年4月5日深夜十一時多,蔣介石病危,出現瞳孔放大、心跳減弱的征兆,但在宋美齡指示下,醫療小組仍不放棄搶救的希望,曾數次注入心髒刺激劑,也曾用電極直接電擊刺激,但仍無力回天,於當晚十一時五十分左右宣告不治。當時台北市區實施宵禁,嚴家淦、楊亮功、田炯錦、餘俊賢、倪文亞等五院院長緊急奉命趕赴士林官邸,為蔣介石遺囑簽字並瞻仰遺容。根據蔣經國事後的自述,他當時“極盡悲哀,頭昏不支倒地跪哭”。因此當秦孝儀要他在《遺囑》上簽名時,“餘手發抖寫不成書。向長輩答禮時亦不記得來者何人……”
在蔣經國主政後,當時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文工會主任周應龍等,都是著名的重要文膽,有一段時期,前總政戰部主任王也曾為蔣經國的重要幕僚,因此秦孝儀的心力逐漸轉往“故宮博物院”發展,原來當時八十五高齡的故宮老院長蔣複驄因中風準備退休,因此由代總統嚴家淦出麵,找蔣經國當說客,說服秦孝儀接任。秦孝儀原先隻打算做兩年,結果自1983年開始,他在“故宮博物院”院長的位子上一幹就是十八年!
2003年,宋美齡辭世,秦孝儀與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一同飛往紐約為宋美齡致祭,在奔喪途中徹夜未眠,還提筆揮就《蔣夫人挽歌七絕句》。
2007年1月5日晚間,秦孝儀在台灣病故,享年八十七歲。與陳布雷相比,他的命運無疑要好得多:早年就得以參讚機要備享榮耀,晚年執掌“故宮”期間,又得以優遊浸潤於藝術與國寶之間,卸任後安度晚年並得以善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