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捉刀人:陳布雷與秦孝儀(3)(1 / 2)

曆史

1948年11月13日,陳布雷自殺身亡,終年五十九歲。他在留下的遺書和致蔣介石的信中稱:“今春以來,目睹耳聞,飽受刺激”,致使“衰老被憊,思想柘澀鈍滯”,他表示自盡之舉實出於心理狂憂之萬不得已。

秦孝儀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繼承家學,精通儒學、經史,博覽群書。從上海法商學院法律係畢業後,他曾赴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深造,榮獲人文科學博士學位。秦孝儀二十多歲即受蔣介石重用,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議事秘書;二十八歲時,就成為蔣介石身邊最年輕的文膽,深受蔣介石與宋美齡信任。

由於文采過人,反應快,又能以毛筆速記,所以秦孝儀一直為蔣介石倚重。對傳統經典相當仰慕的蔣介石,也不時與秦孝儀以四書五經應對,增添自己談話的分量。是以秦孝儀能長期在國民黨黨中央工作,並任蔣介石侍從秘書職務屹立不搖,前後共達二十五年。

1949年隨國民黨到台灣後,秦孝儀除以“總統府”秘書的名義,續任蔣介石文膽外,先後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宣組副組長、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61年4月,他出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直到蔣介石過世為止,蔣介石發表的政策文稿,幾乎全部出自秦孝儀之手。通常蔣介石比較重要的文告、稿子,由他本人當麵口述大意,秦孝儀則在一旁筆記下來,然後連夜趕好草稿,先給秘書長張群看過,再行對外公布。

秦孝儀作風低調,不過他在擔任蔣介石文膽期間,還是留下一些逸事。例如金門島上的“毋忘在莒”勒石,如今已是觀光景點,但當時卻是蔣介石在遷台之初,為了激勵國民黨軍隊反攻決心,於1952年5月赴金門視察後,決定題字,並由石匠鐫刻在石壁上的,意在以戰國時代齊國大夫田單,以莒城、即墨複國的曆史故事自勉。秦孝儀也在蔣介石考察隊伍之列;不久,金門司令官胡璉興建英雄館,也依此典故命名“莒光樓”,由於高十餘公尺,自此成為金門的地標。因當時許多人不識“毋忘在莒”是何典故,所以秦孝儀特地於1959年撰寫一篇《毋忘在莒本義》,刻成石碑,置在勒石左下方,講述“毋忘在莒”的曆史典故。

秦孝儀最為人知的傳奇,在於他在蔣介石去世之際,以黨國要人、蔣家家臣、蔣介石文學侍從等多重身份,承宋美齡之命,記錄並撰述了蔣介石的遺囑。這篇以“自餘束發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破題的短文,在國民黨一黨專製時代,各級學校曾規定學生背誦,也讓秦孝儀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近年內地出版的《中華民國人物傳》,將秦孝儀譽為“國民黨的第一支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