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君主製(1 / 3)

引言

製度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社會得以維係發展的基礎。中國製度文化中尤以君主製、宰輔製、科舉製最為重要,成為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橋梁。

“朕即國家”。在中國古代社會,君主就是國家的象征。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君主與國家一體,君權與政權一體。自夏至清,君主製都是最重要的政治製度之一。

一、君主概說

從夏啟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我國共經67個王朝446位帝王,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和農民起義政權還未計入其內。據現存資料,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我國封建社會約有340個皇帝,其中一統天下的約有120個。在這些帝王中,在位時間最短的帝王是金朝末帝完顏承鱗,從登基到駕崩僅半天時間;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共坐了61年皇位;即位時年齡最大的是唐女皇武則天,即位時已經66歲;即位時年齡最小的是漢殤帝劉隆,生下來100多天就當上了皇帝。劉隆還是壽命最短的帝王,死時還不足1周歲。壽命最長的是清乾隆帝,活到了88歲。我們稱年齡不到10歲就繼位的皇帝為娃娃皇帝。在我國,娃娃皇帝共有29個。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漢的昭帝,最後的娃娃皇帝是清代的宣統。

在秦漢以來的封建社會中,“萬歲”是皇帝的專用祝詞,後來還成了皇帝的代稱。但實際上,多數君主卻是短命鬼,秦至清約340個帝王,能查出生卒年份的209個,平均年齡隻有39.2歲。清朝皇帝的平均壽命在各朝代中是最長的,也隻有52.4歲。而東漢、北魏、北齊、北周等朝的皇帝平均壽命還不到30歲。其中活過80歲的僅有4人,70至79歲4人,60至69歲4人,50歲以下死亡的有142人。超過三分之二的帝王壽命不足50歲。

這些帝王各具特色,有同性戀的君王漢哀帝劉欣,有佞佛君王梁武帝蕭衍,有著作豐富的君王梁元帝蕭繹,有奢侈放誕的君王隋煬帝楊廣,有無恥的君王後晉高祖石敬唐,有富於藝才的君王宋徽宗趙佶,有懼內的君王明憲宗朱見深,有勤政的君王清世宗胤禛。

二、君主的稱謂

君主的稱謂是最具概括性、形象性的重要文化符號。在中國古代社會裏,君主的稱謂眾多,而主要的有以下八種:

(一)後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三皇五帝之稱。三皇是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則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然而,這些皆是傳說中的史前人物,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帝王應是夏朝建立之後才有的。

“後”是有文獻可考的華夏族“天下共主”的第一個正式稱號。夏啟以武力奪取最高權位,“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在古代文獻中,夏啟又稱“夏後啟”、“夏後伯啟”等。夏王皆稱“夏後”,夏王室則稱為“夏後氏”。夏後之“後”,實際上是淩駕於各個邦國部落之上的王者。在商代,最高統治者既稱“王”,也稱“後”。甲骨文中就王、後並用。《尚書·湯誓》有“我後不恤我眾”之語。《尚書·盤庚》稱先王為“先後”。周、秦以來,“後”依然被廣泛使用。“後”還用於泛稱一切君主,如傳說中的後稷、後羿、後夔,諸侯則被稱為“群後”。最高統治者居於群後之上,故又稱為“元後”。

為什麼用“後”來稱呼君王呢?後,初義是生育。在甲骨金文中,“後”、“毓”與“育”三字字形相似,皆似一婦女正在生育小孩。生育、養育子女的母親即一家之長。先民對母親的依賴、崇敬乃至神化,使“後”成為社會權威乃至一種信仰。這反映了我國最早的國君形象深受母權製的影響。

(二)王

王是天下共主的又一個尊稱。自夏朝少康始稱“王”,直至秦始皇稱皇帝,君主皆稱王。秦始皇以後,“王”的稱謂仍存在,但已非帝王之專稱。王可以與其他君主稱謂連綴在一起,組成許多複合型稱謂,如帝王、天王、聖王、君王、後王、王後、霸王、王公、侯王、王侯、大王等。

董仲舒解釋“王”含義稱:“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實際並非如此,“王”的本義是斧鉞。在甲骨文、金文中,“王”作斧鉞形。在先民看來,斧鉞是工具,是兵器,又是財富,遂逐漸演變成權力、地位與能力的象征——王。

(三)天子

天子是中國古代最常用的帝王尊稱之一。從周朝以來,君主都有“天子”之稱。這一稱呼一直延用至清末。天子的內涵豐富,一方麵作為天帝之“元子”受命於天,君臨天下,統治萬民;另一方麵天子作為“萬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因此,天子之稱既體現了“君權神授”,又是天子統治天下的重要依據。

(四)皇帝

皇帝是秦朝以後曆代君主的穩定稱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王”這個稱號與他吞並六國的功業不相稱,乃命大臣討論新的稱號。大臣擬定為“泰皇”,但秦始皇認為“泰皇”仍然“無以稱成功”,“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自定其號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為曆代君主的通稱。

漢人蔡邕《獨斷》解釋道:“皇帝,至尊之稱。皇者,煌也,盛德煌煌,無所不照。帝者,前也。能行天道,事天審禘,故稱皇帝。”在此處,皇帝初指道德完美、明哲神睿及功業宏大的“聖人”,引申為地位至尊、權力至大及主宰一切的最高統治者。

至西漢,隨著皇帝名號的確定,與其相關的一些名號亦確立。“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製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禦,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製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同時,與君主相關的親屬的稱號也一一確定下來。皇帝的父親曰太上皇,母曰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妻曰皇後,妾曰妃、嬪、貴人,子曰皇太子、皇子,女曰公主,孫曰皇孫。第一家庭、第一家族的所有成員都被賦予了尊貴的稱號。

(五)尊號

尊號,要從上尊號說起。上尊號是為在位或去世的皇帝加上尊崇褒美的稱號。這些尊崇褒美的稱號就是尊號。尊號始於唐高宗李治。自秦至隋,曆代君主通稱“皇帝”。唐高宗時,大臣們認為“皇帝”一稱已經無法彰顯李治的功業,便在“皇帝”二字前麵增加若幹美麗尊貴字眼。初上尊號為“天皇”,後來又增加“大聖大宏”四字,李治的全稱遂為“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李治又分別為其祖李淵、其父李世民追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文武大聖廣孝皇帝”。此後,曆代皇帝不管聖明與昏庸,一般都有尊號。至宋代,由於宋太祖用16字尊號,宋代帝王大多遵行不改,於是帝王用16字尊號頗有約定俗成之勢。

一方麵,臣下一而再、再而三地頌諛,所上尊號的字數愈來愈多;另一方麵,帝王或出於謙恭,或出於厭煩,可以拒絕接受或直接宣布尊號作廢。如武則天稱帝之前就已“加尊號為聖母神皇”,稱帝之後“加尊號曰聖神皇帝”,後連續上尊號“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大聖皇帝”。久視元年(700),武則天宣布“罷天冊金輪大聖號”。唐玄宗被六次上尊號,每次上尊號都增加兩字,務求一尊再尊,榮上加榮,初稱“開元神武皇帝”,最終尊號成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

由於尊號字數較多,一般都不用作帝王的稱呼。尊號也不為君主所特有,帝、後及一些地位特殊的人皆有尊號。

(六)諡號

諡號是在人死後議定一個能概括其生前功過的稱謂。“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皇帝一般都有諡號。諡號是根據死去帝王的生平業績,由禮官評定褒貶,在繼位帝王的參加下,由最尊貴的大臣在特定的儀式上宣布授予的。諡號有褒、憐、貶三類。每個諡號都有特定的意義。如果帝王在位時為善,且有功勳,便授予昭、敬、莊、襄等褒諡;如果違背禮義,造作惡政,便給予暴、煬、昏、戾等貶諡;如果登位夭折或誌向未伸,便給予懷、悼、哀、隱等憐諡。先秦君主諡號有褒、有貶、有憐。秦始皇不許臣下褒貶君主,下令禁止給皇帝議諡號。漢興,恢複諡號,而漸無褒貶之義,不管生前功過是非,一律追加美諡。當然,諡號並非皇帝獨有,大臣亦由朝廷議加諡號,甚至無官無爵的文人也可由門生議定諡號,此即私諡。

諡號是蓋棺定論,高度概括,一般隻有一兩個字,因而便於稱呼。從周代到隋代,古人對帝王大都以諡號相稱,如周武王、魯哀公、漢武帝、魏孝文帝、隋煬帝等。

(七)廟號

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之中立室奉祀。為表尊崇,奉祀之時不以名字相稱,而是專門追上一個稱號,這就是“廟號”。唐太宗、明成祖的“太宗”、“成祖”就是廟號。西漢本著“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句古話,功德不著者不得稱祖宗。西漢12帝,得祖、宗者僅5人,東漢13帝僅7人。兩晉前後15帝,僅6帝得祖、宗稱號。這種做法招致在位皇帝的反對,一方麵是對自己死後能否取得廟號和在太廟中的位置感到擔心,另一方麵是認為皇帝至高無上,不容臣民妄加評論。自唐以後,所有皇帝皆有廟號,這意味著廟號的貶值。

沿襲西漢之製,曆代廟號隻用“祖”、“宗”二字。一般來說,創基開國和治平天下有殊殊功勳的皇帝多稱祖。一姓王朝一般隻有一祖,其後的國君死後皆稱“宗”。但也有例外,如明朱元璋稱太祖,而朱棣稱成祖。因此,各個朝代帝王的廟號大部分是相同的,隻有把朝代名加上,才能區分清楚。

從唐代開始,對帝王的稱呼多采用廟號,如唐太宗、宋神宗、明成祖等。明清時期,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仍然稱廟號,但一般則稱年號。

(八)年號

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有兩種:一是幹支紀年,與朝代興廢、帝王更替無關;一是君主紀年,漢武帝以前稱某帝(王)某年,漢武帝在位創建年號紀年以後,曆代皇帝皆有自己專用的年號,隻有少數皇帝沿用先皇的年號。在位時間長的皇帝有多個年號,逢國家有重大變故,如改革、武功、祥瑞及災害等就更改年號,史稱“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