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君主製(2 / 3)

自明朱元璋始,在位皇帝一般隻用一個年號,不再數次改元。年號一般是兩個字,皇帝在世時使用又不必避諱,世人因此稱某皇帝時則直稱其年號,如稱明成祖為“永樂”,稱清高宗為“乾隆”。

年號以二字居多,亦有三字、四字者,如中大通、中大同(梁武帝)、始建國(王莽)、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武則天)、太平興國(宋太宗)等。

三、君位的傳承

君位的傳承是關係王朝治亂興衰的大事,被視為“國本”,備受關注。夏以後,由於君主權力至大、地位至尊、待遇至厚,爭奪君位的鬥爭極其殘酷。為保證君位在一個王朝內的順利傳承,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規製。

(一)嫡長子繼承製

上古傳說時代,以“禪讓”方式推舉君主。先秦時,君位的傳承有兩種情況:一是“兄終弟及”的商朝模式。“兄終弟及”實際上是兄終弟及,再傳兄子的簡稱。二是“父死子繼”的周代模式。秦始皇創製立法頗多,唯獨忽略了皇位傳承製度,以致次子胡亥在趙高的支持下偽造遺詔,殺兄奪位得逞。漢初,劉邦效法周朝的模式,吸取秦亡的教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同時滿足“嫡”和“長”兩個條件者,無論賢愚立為太子,無“嫡”則立“長”。此製度的確立,是對王位傳承製度的完善,使政治上“家天下”而又一人獨尊的專製製度更加鞏固。此製一經出現,便被以後各朝各代視為正統定規沿用,解決君位傳承問題。

實際上,嫡長子繼承製隻是為解決君位傳承提供了一種普遍認可的規製,在具體實踐中並未能消除為爭奪皇位的殘殺。這種血親之間的殘殺依然異常凶殘,父子、兄弟、夫婦等人倫關係被拋之九霄雲外,互為仇敵,不共戴天。嫡長子繼承製時遭破壞。唐代包括武則天在內的21位皇帝中,按常規製度繼位者隻有2人,即德宗和順宗。統治者一直都找不到適當的方法來消弭禍患,直至清雍正時期,建立起一種秘密建儲製度。

(二)密封緘藏之法

此製度形成於清雍正帝時,是君位傳承製度一個很好的創舉,為清朝雍正皇帝所創。這項製度是由皇帝事先親書儲君名字,當著總理事務王大臣的麵密封於錦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皇帝去世,即由諸大臣啟封宣讀。另書一份密封隨身,作為必要時勘對之用。在選擇過程中,任何人不得參與,被選人也不分嫡、庶、長、幼,完全由在位皇帝本人決定。選定之後,任何人不得打聽議論。這份密旨要等到皇帝去世後才予公布,新皇帝隨即宣布登位。乾隆、嘉慶、道光三帝就是由此製而繼位的。

密封緘藏之法從根本上否定了長期施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對典製規章和傳統禮俗觀念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從其政治效果來看,這種製度有著明顯的優越性。首先,取消了宗法製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決定作用。其次,皇帝對繼承人的選擇範圍擴大,強調品德才能,對所有的皇子都有激勵上進的作用。再次,諸皇子在未宣布確定繼位人選之前,都必須注意檢點言行,有所克製,以免失去可能當選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弑君殺父、兄弟相殘的積弊。

(三)皇儲的冊封和訓練

嫡長子隻有“儲君”的資格,並非天然的儲君,必須通過冊封儀式才能正式成為儲君。封建王朝冊封儲君(太子)的儀式極其隆重。《續漢書·禮儀》記載了當時冊立皇儲的儀式:皇帝登臨正殿,大會文武百官。謁者引太子升殿,司空宣讀冊封詔書,中常侍傳授太子玉璽、綬帶。太子大禮謝恩,三公稱賀。太子於內宮拜謝皇後,拜謁太廟,大赦天下。從此,太子就是儲君,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在一般情況下不得動搖太子的特殊地位。

皇儲確定後,皇帝要對太子君臨天下的實際能力進行訓練。各朝代皆有不同的訓練措施。自西漢起,為太子設立太傅、少傅,至西晉以後形成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的“三師三少”東宮師傅製,曆代變化不大。師、傅的職責在於輔導教育太子,傳授“治道”原則,提高其素質,使之成為理想的繼承人。除師、傅之外,曆代還為太子設立一套模仿帝製的東宮官屬(一般有詹事、春坊、寺、衛率府等侍從、護衛人員)。設置這些東宮官的目的,是為了讓太子熟悉政情,掌握為君之道。一旦繼位,這套班子往往很快地轉為新皇帝的重要輔助親信。有些皇帝還有意識地讓太子參與一些軍國事務,采取監國、將兵、參政、出巡、任職等方式,讓太子得到從政的實踐經驗。宋真宗設“資善堂”,“五日一開,太子秉笏南向立,聽輔臣參決諸司事”。宋孝宗設“議事堂”,令太子“參決庶務”。忽必烈立真金為太子,下詔“皇太子燕王參決朝政,凡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啟後聞”。

(四)登基大典

無論是實行公開的嫡長子繼承製,還是隱密的密封緘藏之法,最終都要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在兩種情況下,皇儲可以即皇帝位:一是先帝去世,太子依據“遺詔”繼承皇位;二是皇帝在世,將皇位讓給太子,而自稱“太上皇”。登基大典的程序是:聚集在京文武百官於朝堂,宣讀先帝“遺詔”或皇帝“傳位詔書”,然後由禮官引太子入登禦座,百官行跪拜大禮,群臣山呼萬歲。傳旨內外百官普遍晉級加俸,下詔大赦天下。

四、君權的運行

“每天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太平氣象家家樂,都是皇恩不可量。”在專製製度下,君主的權力被宣稱是無限的,不可分割的。在商朝,商王自稱“餘一人”,擁有最高權力,總攬一切政務,“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而君主也是人,在行使君權的過程中要受客觀條件和自身能力的限製,無法做到“事必躬親”,必須通過一定的人員、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來下達自己的旨意,行使自己的權力。

(一)君權的特征

君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君權則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發展變化,總是圍繞著君權這根主軸來進行的,君權始終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君權自身有其特征。

1.權威性

君權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國家的一切大權均操於君主一人之手,君權是至高無上的。正如韓非在《奸劫弑臣》中所說:“明主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在深宮之中,而明察四海之內。”在中國古代社會裏,君主無論是嚴肅處決朝政,還是日常生活言語,甚至玩笑戲言,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蔑視君主的至上權威。如果君主行為或言論正確,臣下自然不折不扣地執行;如果君主不正確,臣下要麼堅持執行,要麼委曲陳述、冒死強諫,使君主自我修正。

君權的權威性使朝廷的軍政決議變成了兩個部分,這就是朝臣的議權與君主的決權。一方麵,臣下可以廣泛參與議論國政,發表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麵君主作出決斷時並不一定接受臣下的意見。由於君主的個人素質、性格、能力的不同,這種議權與決權的分割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無論是“事必躬親型”的君主,還是“委任責成型”的君主,他們賦予臣下的隻有議權,而沒有決權。即使君主將小事的決權或大事的半決權交給以宰相為首的大臣,但他仍然控製著最後獨斷權。所以,嘉慶皇帝曾宣稱:“我朝列聖相承,乾綱獨斷。”君權獨斷性是“君主專製”最集中的體現。由於獨斷權的表現形式是君主個人獨裁,今人對此多加貶責。這是不清楚“獨斷”程序而導致的誤解。“獨斷”按程序的不同可分為兩種,即近代思想家魏源所論的“以達聰為獨斷”和“以臆決為獨斷”。前者是在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後最後由皇帝“獨斷”,後者是不經臣下議論而憑皇帝主觀決斷,故“有獨斷而成,有獨斷而敗”。獨斷的合理度不是獨斷本身,而是取決於“達聰”還是“臆斷”。

2.宗法性

在我國,嚴格的宗法製度雖然在周代以後已不複存在,但其“家國同構”的模式和精神卻始終貫徹。這裏君權的宗法性是指最高的統治權位是屬於一人的,屬於一家的,一人終身占有,一家世代相襲,主要表現就是皇位的終身製及世襲製。因此,君主稱自己是為民父母。自從中國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禹傳子,家天下”。王位就隻能在王的直係兄弟子侄中繼承。皇位的世襲實際上是一家一姓要求永遠實現對權力和財產的繼承。君主皆視國家為私產,於是形成了“朕即國家”的觀念。而廣大臣民也長期對國家與君主兩個概念的區別弄不清楚,因而忠君與愛國幾乎成為一個概念,被社會所接受。

為了維護皇位的世襲製度,皇帝一方麵要絕對保證自己一係血統的純正,由此而派生出弊病叢生的宦官製度;另一方麵又千方百計地防範臣下篡弑陰謀。謀殺皇帝的密謀一經敗露,其當事人與牽連在內的嫌疑分子往往受到株連九族的最嚴厲的懲罰。

3.神秘性

君主從一開始就同自然界根本不存在但又變化莫測、威力無窮的動物“龍”聯係在一起。我們一般稱帝王為“真龍天子”,帝王的身體叫“龍體”,帝王的容貌叫“龍顏”,帝王的後裔稱“龍子”、“龍孫”,帝王睡覺的地方叫“龍床”,帝王所乘的車駕叫“龍馭”,帝王所乘的船叫“龍舟”,帝王的衣服叫“龍袍”、“龍袞”。具體而言,君權的神秘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君權神授。殷人建立起祖宗神與至上神合一的一元化的神學體係,在祭祀時把最早的祖先稱為神、上帝。這樣就把自己的祖先變為了神,把地上的君王說成上帝的後代,“我生有命在天”。《詩·商頌·玄鳥》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上帝安排我為君主的。周王開始稱自己為“天子”,代表天來統治天下。以武力掃平六國、威鎮華夏的秦始皇仍以上天作為自己的守護神。在其傳國玉璽上,刻上了李斯撰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西漢董仲舒創立了一整套君權神授理論。他認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這個至高無上的天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地上享有最高權力的帝王亦是天有目的的選擇和安排。“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於天而王天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