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近代中國學者對日本的影響(2 / 2)

《普法戰記》書中,王韜力求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探究法國戰敗的根源,涉及普、法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民情等方麵。其中有許多為當時的中國人和日本人聞所未聞之事,如巴黎公社、馬賽曲、議會君主製、氣球偵察、360度轉炮、行軍地圖等等。王韜在書中以夾敘夾議的手法對許多事件進行了畫龍點睛的評點,使人讀後深受啟迪,獲益良多。1871年,王韜完成此書的撰寫,在香港《華字日報》上連載,戰爭結束後,才彙集成紀事本末體14卷,1886年增至20卷。

《普法戰紀》一書,使王韜名聲轟動遐邇,“其書雖未付手民,而鈔本流傳南北殆遍。”曾國藩稱王韜為“未易之才”;李鴻章“許以識議閎遠,目之為佳士”。梁啟超在《西學書目表》和《史學書目提要》中對《普法戰紀》也是加以大力推薦。

《普法戰紀》在日本引起的轟動效應更巨。日本人士將《普法戰記》與魏源的《海國圖誌》相提並論,然而相對於20年前的《海國圖誌》而言,《普法戰記》所提供的世界新知識更為準確、豐富。如果說《海國圖誌》開啟了近代日本人認識西方、變法維新的潮流,《普法戰記》則激發了日本人深入觀察西方政治、經濟、軍事,探索國家命運和振興民族的熱情。王韜《普法戰記》在日本學界、軍界產生極大的反響。該書傳入時值日本開放之初,日本知識分子急於了解西方世界的真實情況,可國內一時又缺乏這方麵的著作,於是,《普法戰記》被日本學界視為瑰寶而倍加推崇。明治軍部則認為該書所述歐事條理分明,識見宏遠,有必要讓日本朝野研讀。因此,明治十一年(1878),陸軍文庫翻刻了《普法戰記》並頒行全國。此後,加上從香港和上海流入的中國版《普法戰紀》及明治二十年(1887)日本軍部的第二次翻版,日本社會形成了一個不小的“《普法戰紀》熱”。1879年,日本學者還盛邀王韜訪日。王韜(又稱王紫詮)在當時日本軍學兩界幾乎成為無人不曉的名字。總之,王韜的《普法戰記》對於推動日本人士深入認識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製度和軍事科學技術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閱讀書目:

1.李喜所主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2.馮家升:《火藥的發明與西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3.李寅生:《論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巴蜀書社,2001年。

4.陳開俊等譯:《馬可波羅遊記》,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5.徐振保:《中外文化交流記趣》,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6.魏秀春:《中外文化交流史逸聞趣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7.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8.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華書局,2009年。

思考題:

1.簡述四大發明西傳歐洲的過程及其對歐洲和世界曆史的影響。

2.試述儒家文化對日本文化形成的影響。

3.古代中國產生了光輝燦爛的科學技術文化,但這些科學技術廣泛運用於推動社會進步卻是在西方,原因何在?請談談你的認識。

4.近代中日兩國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先進文化成果為何態度各異,談談你的看法。

5.簡述近代來華傳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6.《海國圖誌》和《普法戰記》為中國人所著,也問世於中國,為何在中日兩國產生的影響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