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學者王春瑜的隨筆集,也是當代中國學者隨筆叢書的一種。
全書收錄了作者在學術研究之餘所撰寫的隨筆精品74篇,較為完整地記錄了作者在從事曆史研究之餘的所思所感和他在治學、人生路上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曆程。書中的不少篇什,如《論吃他娘……》《一碗粥裝得下半部曆史》《坑廁與文化雜談》等,尤以一個曆史學者獨有的眼光看到了中國曆史與現實社會的深刻處,既展示了一個學者的淵博的學識與過人的才情,又表達了一個照一般人看來是枯坐書齋的人的深刻而熱烈的入世情懷。全書或從曆史或從現實的具體事件出發,臧否時世,感歎興亡,或激昂、或冷峻、或幽默、或辛辣,行文既妙趣橫生、深入淺出,又給人啟迪,發人深省。
雖一字不識,卻含辛茹苦培養我寫出逾百萬字的先父恒祥公(1894——1975)、母親曹孺人(1903——1972),以及在我讀大學時的後兩年,曾負擔我生活費的亡妻過校元女士(1937——1970)的在天之靈。
1954年在滬治病時,照料過我的張桂蓮表妹;
在十年動亂中:保護過我的崇瑛女士、複旦大學第六教工宿舍的鄰居們,以及與我相依為命的宇輪兒,待我情同手足的漪元、瀚元姐,摯友陳仁珊先生、黃時成先生(已故)、張玉珍女士等親友。
人類的曆史,像一位特別長壽的老人,踽踽而行。他從太古洪荒,走向草木華滋,腳步沉重,緩慢,光走出人治、專製的封建社會,就或進或退,走了幾百年,但畢竟走進了法製、民主的社會……
作為人類曆史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曆史非但不例外,她的步履顯得更加艱難,好似一棵參天大樹,古老,蒼涼;烈日、狂風、驟雨、嚴霜、暴雪的侵淩,使她滿臉皺紋,手臂彎曲,在年輪深處,不時傳出喘息、呻吟、浩歎。但是,每當春風吹過,她畢竟又綻出新芽,抽出新技,增加了一個年輪。這就是中國曆史:喘息的年輪,年輪的喘息。
作為一個曆史學者,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曆史氛圍中。收在本書中的拙作,每論是作為一介小民冷眼觀世相,還是眺望“無日不風波”的古今人海、千姿百態的書海、故鄉的明月和雙親的墓園以及靜靜流淌的河水,固然也有幾分喜悅,但心頭常常泛起陣陣酸楚,嗟歎久之。文章千古事,既已記下,白紙黑字,那麼,也就隻好與讀者分享我筆下的憂患與歡欣。
秋已深矣,西山葉正紅。願喘息的年輪,喘息聲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