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說飲食男女(1 / 1)

在我們的日常口語語中,常常出現飲食男女一詞。此詞源出何典?倘若您沒有雅興考據的話,翻翻《辭海》《辭源》之類工具書,也就能夠大體知其然:《禮記·禮運》篇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另一本著名儒家經典《孟子·告子》則說的更簡明:“食色,性也。”這就是說,飲食男女是人類的基本欲望。

說起《禮記》《孟子》的成書年代,會有一連串的嚕蘇問題,這裏隻能存而不論。但我們不妨說,在先秦時代,早期的儒學大師。

對於吃飯和所謂“男女關係”,倒是以平常心看待的,因而得出食與色是人性基本要求的結論,真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就拿儒學的開山祖師孔夫子來說,雖然老先生作為:“萬世師表”,言行都很謹慎,“非禮勿視”,“不逾矩”。但他畢竟也是吃五穀的人,也曾讚美過美色,甚至去拜見大美人兒南子,而且肯定私下也議論過女人;他不是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頓讓女士,小姐們覺得刺耳、委屈的話嗎?我懷疑孔夫子在為發跡前,到處流浪時,很可能吃過不三不四的姐們或娘兒們的虧,否則老人家對女性的那句小評論,何至於如此尖刻?但無論如何,孔子並不諱言飲食男女,較諸後來的“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之徒,真不啻是高山糞堆之別。

我說的“後來”“之徒”,用已故曆史學家、中國經學史權威周予同教授的話來說,是指漢代以後那些愚儒、迂儒、黠儒。這夥人,一方麵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需要,使禮越來越繁複,對女性越來越歧視,但口是心非的巧偽人,實繁有徒。如漢代一位儒生,為父母守墓,表麵上與太太分居,似乎為追思先人,人道都廢了,可見是何等的專心盡孝。後來有人無意中發現,此公竟在墓道裏與太太照樣過夫妻生活,而且生出的“接班人”都非止一個了。您瞧,這是多麼虛偽!更使人可憎的是,儒學發展到南宋的理學,視飲食男女為大忌,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荒謬口號,窒息人性,婦女更倍受摧殘。但是,這個口號是針對百姓的。決不包括統治階級上層和理學家自己。直到清初,北方的一位理學家,已是老態龍鍾了,卻還在日記中寫道:“與老妻敦倫一次。”敦倫者,性交也。魯迅先生在《病後雜談》中曾譏評曰:“我想,這和時而‘敦倫’者不失為聖賢,連白天也在想女人的就被稱為登徒子,的道理,大概是一樣的。”當然,這不是說老年人不該有性生活,而是說理學家既然自己一把年紀了,午夜夢回,還在床第間“熱火朝天”,平素又何必反對說飲食男女呢?雙重道德標準,實在要不得。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是非常樸素的真理。我以為,為政者應通曉此十字真諦,這對保障社會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1995年8月26日上午於京南老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