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收在本書中的拙作,有的還未發表,有些已經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彙讀書周報》《東方文化》以及香港《大公報》、台灣《中央日報》、《曆史》月刊、美國《世界日報》、日本《漢學研究》等報刊上發表過,但這次又審讀一遍,凡被編者無端刪改的文字,都恢複了原樣。有幾篇文章,我十分鍾愛,曾收入《“土地廟”隨筆》。但此書久已絕版,現編入本書。時下農村正紛紛拆舊房,蓋新居,俺這鄉巴佬豈甘落後?拆舊“廟”,砌新“廟”,也算是“莫誤農時”也。

我曾經接到過一些讀者來信,問我的經曆,問我為什麼要寫雜文、隨筆;也有海外的學侶,問我為什麼要寫《“萬歲”考》之類的曆史雜文。如此等等。這是兩個字造成的:隔膜。不過,他們要是看一下我寫的《今古何妨一線牽》,也就會立刻有了答案。因此,我將此文附錄本書。而且今後我再出雜文或隨筆集,仍然要將此文附錄。理解萬歲——不,我隻要理解一會兒。

我的女兒芃芃,才一歲零九個月。她美麗、聰敏、活潑。她在屋子裏跑來跑去,常常用自己的語彙說:貓咪沒羞,娃娃沒羞,積木沒羞,電視沒羞。她拿著奶瓶喝奶時,常說:爸爸喂,媽媽喂,姐姐喂,忽然看到電視裏的老虎,居然說:老虎喂!——她是多麼天真無邪,無憂無慮。不知道她將來長大了,會幹什麼?倘若屆時也像她老子一樣舞文弄墨,那麼我堅信:她的筆下,再不會有喘息的年輪這樣讓人壓抑的句子。為什麼?因為她小名天天,正象征著曆史在天天一頁一頁翻過去!

1995年10月29日上午於老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