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墨家。古代社會,離共產之世未遠,人民的貧富,本來相差不甚利害。享用的多少,也當合全社會而通籌。譬如到荒年,就大家的吃用,都要減省,雖天子亦是如此。譬如《禮記·王製》說:三年要儲蓄一年的糧食。到三十年,就有十年的儲蓄,雖然荒年,百姓也不怕饑餓了,到這時候,天子才好天天殺牲,作樂的吃飯。古代各種禮節,到荒年時候,大抵另有減省的辦法。如《禮記·曲禮》篇所說:荒年,君就不能吃動物的肺,大夫就不能吃粱(粱和肺,是當時以為美食的),就是一個例子。到春秋、戰國時代,就大不然了。貴族的奢侈愈甚,則其對於人民的剝削也愈甚。還要爭城爭地,打個不已。人民就無所措手足了。墨子是“背周道用夏政”的,所取法的,是較古的治法,所以主張節用和非攻。
其(四)是法家。當競爭劇烈之世,必須用整齊嚴肅的法度,以訓練其人民。而在戰國以前,特權階級是貴族。貴族各顧其私,其利益,就上不與國合,下不與民同,更須有一種法子去駕馭他。法家就是應於這兩種需要而發生的。他訓練人民的法子,謂之“法”,督察貴族的手段謂之“術”。見《韓非子·定法》篇。
以上四家,是和社會政治,關係最大的。此外:研究哲學、論理學的,則有名家。根據天文、曆法,以推求宇宙的原理的,則有陰陽家。講求用兵的法子的有兵家。講求外交的策略的有縱橫家。講求種植之法的有農家。講求醫學的,有醫經、經方等家。醫經是醫學,經方是藥物學。總而言之,從古相傳的學術思想,到這時代,分途並進,各自發揚其光輝。所以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我國學術思想,很有光采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對於社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這個又可分三方麵說。
(一)政治上。儒家的崇尚德化,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整齊嚴肅,對於後世的政治,都有很大的影響。就是墨家的非攻、節用,也不能說沒有影響的。曆代開創之初,國用常取節儉主義。就守成的賢君,也是如此。中國曆代,都不喜歡侵掠他國,用兵總是自守時多,有時攻擊他國,亦是怕他養成氣力,將為大患之故,還是攻勢的守禦。間有以一兩個人的野心,而從事於侵略的,總要大受輿論的非難。這都可以說是受墨子的影響。
(二)哲學上。我們最古的哲學思想,是對於宇宙萬物,為一種玄學的說明的。陰陽、五行等說,很可以代表這時代的思想。這種思想,到後來,不甚受人家的重視。隻有少數的數術家,根據著此等說法,以研究哲理罷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是切於人事的。其最為深入於國民心坎的,則為儒家的“易”和“中庸”兩種思想,道家的尊重自然的思想。中國人所以最不固執;最容易改革;凡事不走極端;不主張強為。可說都是深受古代學術思想的影響的。
(三)社會上。春秋戰國的學術,對於社會影響最深的,可以說是孔子的人倫日用之教。人人都覺得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親愛;而日用尋常之間,亦必事事求其合理。做好人正不必好高騖遠,就目前的境地,人人可以做得的。都是受此種思想的影響。次之則道家的委心任運,與世無爭,似乎對於社會的心理,影響也很大。
以上不過舉其最大的,其餘較小的影響,自然是列舉之而不能盡。總而言之:一種學術思想,既經盛行一時,到後來雖若成為過去,其實早已深入人人心中,成為構成他人格的一部分了。這是曆代的學術思想,都是如此的。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其年代較早,其影響於國民的性格,和社會上的事實,自然更深,所以這時代的學術思想,實在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