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思想,開始發達的時代。這時代的學術分為許多派,互相辯論,各有特色,在中國的學術史上,實在是很有價值的。近來的人,都說春秋戰國,是我國學術思想,最為發達的時代,後世都比不上他,這話也未必然。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固然有各專一門,各極高深的長處;也有偏執己見,不了解他人的立場的毛病。譬如墨子的主張節儉,自因為當時貴族奢侈,人民窮困之故。社會窮困之時,應得節儉,是從古以來如此的,看下文便可知道。莊子卻說他的道理太苦了,人不能堪,然則坐視著凍餓的人凍餓,你還是奢侈你的,撫心自問,能堪不能堪呢?荀子又說有好政治,窮是不足為患的。墨子何嚐說窮是最後的憂患?天然的憂患?不過在當時困窮的情形之下,節儉就是最好的政治罷了。這不過舉其一端,其餘這一類的地方還很多。總而言之:當時學術的能彀分爭角立,互相辯論,固然有其好處;然亦因其在初興之時,彼此的立場,未能互相了解之故。到後世,沒有這種激烈的辯爭了;固然由於思想的停滯;然亦因其在社會上通行得久了,各種學問的所長所短,大家都已了然,所以用不著甚麼激烈的辯論。我們試看:《史記》的末一篇《自序》載他父親司馬談論陰陽、名、法、儒、墨、道六家的話,以及《漢書·藝文誌》論各家的話,大都有褒有貶。其所褒貶,大致可說是得當的,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隻說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發達,有光采的時代,不說他是最好的時代。我們現在,要研究這時代的學術思想,自然得先研究這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在哪裏呢?我以為左列兩端,是其很重要的。
(一)封建政體破壞了,貴族變為平民,向來官僚的學術,變為私家的學術。
(二)社會變動劇烈,人民也困苦了,國家也危險了,仁人君子目擊心傷,都想設法挽救,於是不得不研究學術。
學術是歸納若幹事物所得到的原理、原則。前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二人,替漢朝的王室,整理書籍,編纂目錄,因而推論古代學術的源流派別,著成一部書目,名為《七略》。《七略》中《輯略》是自述編輯之意的,不是書目。此外《六藝略》是經書,實在就是諸子中儒家的書。《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都是當時各種專門之學。《詩賦略》是文學書。《七略》這部書,現在已沒有了,可是《漢書·藝文誌》,大概是根據他的。這是中國最古的書目,也是中國人最早統論學術源流派別之作。據他所推論,春秋、戰國時的學術,其根源,都出於一種“官守”。這話雖無證據,卻也有相當理由。因為古代學術,為貴族所專有;而做一種官,就有一種經驗。其初不過粗引其端,後來世變日亟,根據舊有的學識,以觀察世間的事物,因舊有的見解不同,所注重觀察的方麵,也自然不同。注重觀察的方麵不同,其所成就,自更因之而異了。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所以發生派別的原因。
然則當時的學術派別,是怎樣的呢?一一列舉,未免太煩。我們現在,且舉出幾家重要的來說說。
其(一)是儒家。儒家是出於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化的,所以儒家在政治上,也重德化而輕刑罰,而尤注重於人倫及道德。
其(二)是道家。道家是主張放任主義的。所以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民自化。他覺得後世的社會,人與人間的關係,衝突得太利害了,遠不如上古時代,渾渾噩噩的好,所以慨想到“小國寡民”之世。他又以為一切事總是循環的。恃強的人,終必吃虧。所以他在應付的手段上,主張“知白守黑,知雄守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