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察
中韓合作進入2.0時代。那些曾在自家經紀公司如臨大敵般的保護下隻可遠觀不能近身的高冷韓星們,如今卻自提行李箱笑眯眯地投進了橫店懷抱,遊走中國綜藝大展親民形象;在兩國簽署《電影合拍協議》之後,中韓團隊更是輪番秀起了花式恩愛,時不時再砸出個頭條Shock諸位一下!這種種改變,到底是政策刺激,還是金錢驅使?
一、S-M公司甩偶像包袱
之前的韓國娛樂公司S-M為我們貢獻的主要熱點新聞是“解約”。去年,S-M公司旗下超人氣團體EXO裏的超人氣中國團員與公司鬧出的兩大解約官司一再霸占兩國娛樂新聞頭條,官司曆時長久,一直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司法判定結果。
之後,這一連串事件最終成功地以該團第三位中國藝人的離開搞乏觀眾,大家已經不是很想關注過程了。而S-M,作為一個已經上市十多年的大型娛樂經紀公司,連續打造出HOT、BoA、東方神起、SuperJunior、EXO等多個SuperStar的韓國老牌造星工場,又怎麼可能在風雨動蕩之中坐以待斃呢?
進入2015年,關於S-M公司的新聞愈加豐富有趣:崔始源和劉雯在《我們相愛吧》中創造無數話題,另有新劇和電影於國內陸續上線,現可謂中國演藝圈裏混得最臉熟、最熱絡的韓國明星之一;EXO中國成員張藝興開設個人工作室,並通過《極限挑戰》擴寬了國民度,除此之外,一係列個人新動作也有序展開,各種利好新消息不斷刷新;還有,少女時代允兒接下大型電視劇《武神趙子龍》,長駐橫店數月;EXO另一位韓籍成員樸燦烈和中國女星袁珊珊搭檔的新片《所以,和黑粉結婚了》也已開拍;未來,F(X)成員鄭秀晶還將於張藝興合作電影《飛燕》……
不單是藝人方麵的合作豐富多彩,公司與公司之間也展開了製作上的深入合作,例如現在正於湖南衛視熱播的綜藝《燃燒吧少年》,就是S-M和天娛傳媒的一大合作案例,透過節目,亦讓中國的電視觀眾有渠道直觀了解S-M的專業造星模式和偶像文化。
如上所示,S-M確實有了諸多新麵向:允許旗下中國藝人開設工作室,以便更好地與內地市場接軌;區別於過去把主體定位在音樂領域和舞台的做法,如今以更多元的合作形式來軟化曾經鑄下的冰冷壁壘;從以往的不信任公關模式和媒體關係脫身,尋求更加專業和接地氣的應對機製。而這些精心策劃與戰略部署,亦是他們有意識地為迎接更凶猛的行業競爭所做的長足準備。
不僅僅是S-M公司一家,這兩年,中韓合作進入了井噴、高熱狀態。華策斥3.23億元對韓電影行業巨頭NEW進行了投資,也是當時中國文化產業海外收購的最大手筆;華誼兄弟與韓國Showbox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協議中表示,Showbox將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正式挺進中國市場;除了Showbox,多家韓國娛樂公司同樣於近兩年相繼在中國建立基地,並積極開展對華業務。
在韓國本土,我們也看到了中韓合作所帶來的熱潮,例如釜山國際電影節,不少業內人士回國後笑稱:“幾乎走哪兒都是中國人,跟國內電影節越來越沒什麼不一樣。”未來,中韓兩國在娛樂文化領域的合作必定愈加深入頻繁,而如今,正是創造曆史的時刻。
二、如此親密為哪般
協議規定中韓合作拍攝的影片將在中國市場享受國產片待遇,不再受進口片條件限製。這一政策上的極大鼓勵順利將中韓影視文化合作推向一片更為廣闊的沃壤,在更加明朗的前景麵前,雙方鬥誌昂揚,張開雙臂,做好準備迎接新階段的開始。
這確實是一個開始。時至今日,合拍協議生效已有一年多的時間,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中韓之間的互利合作不僅局限於電影,也迅速在影視、音樂、綜藝等行業領域全麵覆蓋。
市場需求讓一切利好形式成為可能。此外,同樣是在近一年半時間裏,韓國經濟公司向中國輸送藝人較之以往不僅有了量的增長,更發生質的轉變,尤以上述S-M公司為例。有一點很明確,中韓兩國在市場趨勢中都看到了合作的必然性。
1、中方疾呼:不差錢兒,缺幹貨
“現在的合作確實是比以前要多,合作方式也比較多元化,可能是一個本子兩邊同時拍,可能是翻拍,有的是買漫畫或者小說的版權來改編,有的是韓國導演過來……”韓國CJ公司製片人、也是電影《重返20歲》製片人胡城談到,盡管現階段在電影方麵的中韓合作仍在繼續摸索和試驗,但已經應運出多種模式,多管齊下,而這些外在形式無論如何更換,其解決的核心問題仍然是內容,“其實國內的公司對於韓國最感興趣的還是成熟的故事,也就是劇本的紮實度,這是他們長期以來的一個優點,而國內在劇本這方麵還是需要很長時間去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