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冷韓星走入中國市場(2)(1 / 2)

娛樂觀察

於是一個好的劇本如何定義?首先,他們希望故事完整、精巧有趣;其次,需要評估兩國文化差異和觀眾接受度,最終劇本至少要在中國具備有利的市場條件和潛力;另外,考慮到合作現狀,評估投資風險,操作難度暫時也不宜太大。

這些年,國內雖然陸續出現了一些強勢IP,但整體市場仍然佳作難尋。而在編劇製度和規範更加健全完善、對創作者及其成果的物質保障、行業地位保證、以及版權維護等方麵力度遠遠甩了我們幾十條街的韓國,有大量人才提供的大量內容可以被開發,展開深入合作即成為獲取這些優質內容的捷徑。同時,相較於好萊塢,中韓同屬儒家與漢字文化圈,文化與情理更加相通,交流亦具有天然和更加穩固的基石。

如此看來,中韓合作像是完成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而類似的觀點在電視劇《武神趙子龍》製片人董萌也同樣提到過。董萌表示,不僅僅是劇本,韓國在影視劇整體工業製作水準上也比我們發展靠前很多,表象上,眼下中國四處尋求內容和製作上的補給,看似錢多粗暴,但這又何嚐不是學習和進步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2、中國市場僧多肉少——歐巴歐尼撒浪嘿

近一年多時間裏,小鮮肉變成具有強大粉絲號召力的年輕偶像的代名詞,但國內的造星模式和造星水平還不夠成熟,再加上互聯網的推波助瀾,又使得一些本具實力之人被無情埋沒於大數據之下。這樣的囧境持續已久,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成,在造星這一環節,我們一直在脫節,從未改變過。

優勝劣汰如此不科學,造出的星星寥寥,而國內娛樂行業又必須大步向前保證盛世,那也就隻好動用各種外援了。其實,除了中國,我們的鄰居們,像日本、韓國,甚至是泰國人民的國產劇和國產電影裏,都很少出現由“歪果仁”來唱主角或挑大梁的狀況。但沒辦法,現狀如此,市場需求如此,我們必須挺住、必須滿足。

得益於韓劇這些年在國內持續大火,韓國綜藝的熱潮不退,以及K-pop在國內掀起的一陣又一陣韓流旋風,群眾基礎較好的韓星讓製作方看到了新的排列組合形式。但請韓國當紅明星來中國拍戲比請中國當紅明星真的便宜得多嗎?綜幾家中方公司之言,得出一句結論——他們性價比算不錯。

3、韓方振臂:我有料,求開拓

不僅是我們對韓方有多麵汲取需求,對於韓方來講,中國的接納對於他們市場的拓展也是大好機會。在人口隻有5000萬的韓國,韓國的電影導演經常被稱為奧林匹克導演、世界杯導演,意指他們四年才能拍到一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