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冷韓星走入中國市場(3)(1 / 1)

娛樂觀察

首先,韓方人員雖然專業性強,但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很難精準把握中國觀眾的喜好。比如同樣是喜劇片,這個笑點在韓國就能引發滿場爆笑,在中國就讓人笑不出來;比如某個韓國明星在本國看似很火,實則在中國號召力不強,尤其語言不通,表演中難以精準表達情緒和情感。

另外,盡管大家力圖齊心完成一部好的作品,但也需要耗去很大的溝通成本。在控製和主導權問題上,隻要選擇不慎、疏通不慎、督導不慎,就得亂套。再者,即使分工妥當了,你也不能拍著胸脯保證此項目必能成功,甚至無法像好萊塢大片那樣可以合理預測票房,因為中國觀眾還沒有像期待好萊塢熱門大片那樣對韓式配方期待無比。

一直在說類型片在中國的發展還是很先期的階段,它真的反應在產業鏈裏麵的各個環節,比如單從營銷的方式上麵就看出大家對類型片認識還比較淺。比如演員,可能一個大IP的東西和一個還不錯的類型片的東西同時給到他,他可能會選擇大IP,因為這是一種相對安全感。

那同樣,中國大部分的營銷公司對於一些大IP的東西在創意上有很多的想法。因為這個IP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作家,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東西,所以他整個的營銷創意性都非常豐富。但可能在麵對類型片的時候就相對要單一一些,手段和方式單一。也包括觀眾的接受程度,這是這個市場需要慢慢去培養,或者慢慢發展的。

2、幫助韓方克服“水土不服”

由於市場太熱,很多中韓合作項目甚至是“還沒想好”就開始運作,中國方麵想當然地要求影視劇呈現出韓國的精致、韓國的味道,可卻忘了兩國之間的差距和差異。

簡單點說,你把人大老遠請來,至少得進行疏通和梳理,讓其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工作環境,並且努力保障對方的長處得以發揮。因此除了內容上的本土化,克服韓國團隊在與中方合作時的“水土不服”現象也是重要一環。

其次,保持溝通順暢和看清對方來意亦非常重要。《飛燕》製片人陳爍認為,這兩部分的成本無論如何都不能省:“專業的翻譯團隊非常重要。另外就是創作者的心態,是到中國來撈錢,還是認認真真做一個無愧於心的作品。這些方麵都需要中方好好去甄別和評判。否則就會出現問題。當前一些失敗的中韓合拍作品,主要問題出在,要麼中方失去了把控權,或者偷懶完全交給韓方去把控,但是韓方並不了解中國觀眾要什麼。如果隻想做容易的作品,個人覺得是不會成功的。一分付出一分收獲,觀眾現在越來越挑剔,好與壞都看得到,口碑很重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