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二月,螽。季孫問諸仲尼,仲尼曰:“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火,心星也。火伏在今十月。蟄,直切反。今火猶西流,司曆過也。猶西流,言未盡沒。知是九月,曆官失一閏,《釋例》論之備。
[疏]注“猶西”至“之備”。正義曰:《月令》季夏之月,昏火星中。《詩》雲:“七月流火。”《毛傳》雲:“流,下也。”謂昏而見於西南,漸下流也。《周禮-司爟》雲“季秋內火”,是九月之昏火始入,十月之昏則伏矣。猶西流者,言其未盡沒,是夏九月也。經書“十二月”,則是夏十月,曆官失一閏,故以九月為十月。《釋例-長曆》言“諸儒皆以為冬實周之九月,而書十二月,謂之再失閏。若如其言,乃成三失,非但再也。今以《長曆》推《春秋》,此十二月乃夏之九月,實周之十一月也。此年當有閏,而今不置閏,此為失一閏月耳。十二月不應螽,故季孫怪之。仲尼以鬥建在戌,火星尚未盡沒,據今猶見,故言‘猶西流’,明夏之九月尚可有螽也。季孫雖聞仲尼此言,猶不即改。明年十二月複螽,於是始悟,十四年春乃置閏,欲以補正時曆也。傳於十五年書閏月,蓋置閏正之,欲明十四年之閏,於法當在十二年也”。
宋鄭之間有隙地焉,隙地,閒田。隙,去逆反。間,音閑;又一本作“間地”,一音如字。曰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鍚。凡六邑。彌,亡支反,又亡爾反。頃,苦穎反,又音傾。暢,敕亮反;一本作“王暢”。嵒,五鹹反。戈,古禾反。鍚音羊,一音星曆反。子產與宋人為成,曰:“勿有是。”俱棄之。及宋平、元之族自蕭奔鄭,在定十五年。鄭人為之城嵒、戈、鍚。城以處平、元之族。為,之於偽反。九月,宋向巢伐鄭,取鍚,殺元公之孫,遂圍嵒。十二月,鄭罕達救嵒,丙申,圍宋師。此事,經在“十二月螽”上,今倒在下,更具列其月以為別者,丘明本不以為義例,故不皆齊同。倒,丁老反。別,如字,又彼列反。
[疏]注“此事”至“齊同”。正義曰:杜以此與經別,故言丘明不以為義例,故使文不齊同。劉炫以為傳說當時事耳,更倒本隙地之事,載其日月,使與明年相接。今知不然者,案宣二年“壬申,朝於武宮”,是十月五日,下乃雲“冬,趙盾為旄車之族”。彼注雲“壬申是十月五日也。既有日而無月,冬又在壬申下,明傳文無較例”。彼既無倒本其事,與後年相接,足知此亦不為倒本其事,使九月在十二月之下,明傳因簡牘舊文,或日月前後不以為例。若以倒敘其事為後年張本,案傳之上下,凡倒敘事為後年張本者,唯道事之所由,不具載其日月。劉以此而規杜過,非也。
【經】十有三年,春,鄭罕達帥師取宋師於嵒。(書“取”,覆而敗之。)夏,許男成卒。(無傳。成音城,本或作戊。)
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近濟水。夫差欲霸中國,尊天子,自去其僣號而稱子,以告令諸侯,故史承而書之。近,附近之近。去,起呂反。僣,子念反。
[疏]注“夫差”至“書之”。正義曰:七年會吳於鄫,十二年會吳於橐皋,皆不稱子。此稱“吳子”,故解之。夫差欲霸中國,尊天子,而自號為王,則諸侯不服,故去僣號,自稱吳子,以告令諸侯,故諸侯之策承而書曰“吳子”。《吳語》說此事雲,晉侯命董褐告吳王曰:“今君奄王東海,以淫名聞於天下,君有短垣,而自逾之,況蠻荊則何有於周室?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諸侯是以敢辭。夫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君若無卑天子,而曰吳公,孤敢不順從君命!”吳王許諾。是其去僣號也。於此會去王號耳,其於吳國猶稱王不改也。
楚公子申帥師伐陳。無傳。
於越入吳。
秋,公至自會。無傳。
晉魏曼多帥師侵衛。無傳。
葬許元公。無傳。
九月,螽。無傳。書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於東方。無傳。平旦眾星皆沒,而孛乃見,故不言所在之次。孛,步內反。見,賢遍反。
[疏]注“平旦”至“之次”。正義曰:《公羊傳》曰:“孛者何?彗星也。其言於東方何?見於旦也。”杜用彼說。眾星皆沒,故不言所在之次。
盜殺陳夏區夫。無傳。稱盜,非大夫。夏,戶雅反。區,烏侯反。十有二月,螽。無傳。前年季孫雖問仲尼之言,而不正曆,失閏至此年,故複十二月螽,實十一月。複,扶又反。
【傳】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師。(救前年圍嵒師。)鄭子賸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賞。”魋也逃歸,遂取宋師於嵒,獲成讙、郜延。(二子,宋大夫。徇,似俊反。讙,火官反。郜,古報反,又古毒反。)以六邑為虛。(空虛之,名不有。為虛,並如字,或音墟,非。)
夏,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吳夫差於黃池。平公,周卿士也。不書,尊之,不與會。單音善。不與,音預。
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隧。隧,道也。隧音遂,注同。疇無餘、謳陽自南方,二子,越大夫。謳,烏侯反。先及郊。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姚自泓上觀之。觀越師。泓,水名。泓,烏宏反。彌庸見姑蔑之旗,姑蔑,越地。今東陽大宋縣。蔑,亡結反。旗音其。大音泰,孟康雲“大音闥”。曰:“吾父之旗也。彌庸父為越所獲,故姑蔑人得其旌旗。不可以見讎而弗殺也。”大子曰:“戰而不克,將亡國。請待之。”彌庸不可,屬徒五千,屬,會也。屬音燭,注同。王子地助之。乙酉,戰,彌庸獲疇無餘,地獲謳陽。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複戰,大敗吳師。獲大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地守,故不獲。守,手又反,下注同。複,扶又反。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王,王惡其聞也,惡諸侯聞之。惡,烏路反,注同。自剄七人於幕下。以絕口。剄,古頂反。
秋,七月,辛醜,盟,吳晉爭先。爭歃血先後。歃,所洽反,又所甲反。吳人曰:“於周室,我為長。”吳為大伯後,故為長。長,丁丈反,注並同。大音泰。晉人曰:“於姬姓,我為伯。”為侯伯。趙鞅呼司馬寅寅,晉大夫。曰:“日旰矣,旰,晚也。旰,古旦反。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大事,盟也。二臣,鞅與寅。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
[疏]“趙鞅”至“知也”。正義曰:如此傳文,則趙鞅先欲與吳戰也。《吳語》雲:吳晉爭長未成,邊遽仍至,以越亂告。吳王懼,乃合大夫而謀曰:“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王孫雄先對曰:“二者莫利。必會而先之。”乃為吳王設計布陳,(又鳥)鳴乃定。去晉軍一裏。昧明,王乃秉枹,鳴鼓,三軍皆嘩,聲動天地。於是晉軍大駭,乃令董褐請事。賈逵等皆雲,董褐,司馬寅也。如彼文,則吳請先戰。《國語》各記其國之事,言有彼此,故其文不同。注“二臣鞅與寅”。正義曰:杜以鞅呼寅與語,明其同憂國事,故以二臣為鞅與寅也。劉炫以為吳晉二臣。今知不然者,以趙鞅呼司馬寅,自相與語雲“建鼓整列,二臣死之”,皆是鞅寅自謂,故知二臣鞅與寅也。鞅既不共吳臣對論曲直,何得以二臣為吳晉之臣?劉以為吳晉之臣而規杜氏,非也。“建鼓”。正義曰:建,立也。立鼓,擊之與戰也。《大射禮》雲“建鼓在阼階西”,鄭玄雲:“建猶樹也。以木貫而載之,樹之跗也。”彼謂立之於地,所謂殷人楹鼓,與此別也。
對曰:“請姑視之。”反曰:“肉食者無墨。墨,氣色下。今吳王有墨,國勝乎?國為敵所勝。大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請少待之。”少待,無與爭。輕,遣政反。
[疏]“反曰”至“死乎”。正義曰:《吳語》說此事雲:“董褐既致命,乃告趙鞅曰:臣觀吳王之色,類有大憂,小則嬖妾,適子死,不然則國有難,大則越入吳,將毒,不可與戰。主其許之。”說與此傳小異。
乃先晉人。盟不書,諸侯恥之,故不錄。
[疏]“乃先晉人”。正義曰:《吳語》說此事雲:“吳公先歃,晉侯亞之。”與此異者,經書“公會晉侯及吳子”,傳稱“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吳夫差”,吳皆在下,晉實先矣。經據魯史策書,傳采魯之簡牘,魯之所書,必是依實。《國語》之書,當國所記,或可曲筆直已,辭有抑揚,故與《左傳》異者多矣。鄭玄雲:不可以《國語》亂周公所定法。傅玄雲:《國語》非丘明所作。凡有共說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國語》虛而《左傳》實,其言相反,不可強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