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本然淨心地 無盡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湧香雲 香雨花雲及花雨

寶雨寶雲無數種 為祥為瑞遍莊嚴

天人問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薩至

三世如來同讚歎 十方菩薩共歸依

我今宿植善因緣 稱揚地藏真功德

慈因積善 誓救眾生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智慧音裏 吉祥雲中

為閻浮提苦眾生 作大證明功德主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

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一切慈母眾生不墮三惡道,速速從生死輪回之中解脫出來,所以如理如法地聽聞《地藏菩薩本願經》。

感謝十方諸佛菩薩慈光的加被!感謝地藏菩薩威神的加持!非常高興有這麼一個機會,與大家在靈泉寺共同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

五重因緣

我們希望靈泉寺能夠建設成為一個規模宏大、持戒清淨、道風良好的叢林。新道場的建立,一定首先是講《地藏經》。因為我們建設寺院,要依於地,有地才能建寺院。我們建好這個寺院隻是硬件。

同樣的,我們修行修道要依於心地,在心地上下功夫。我們建好這個寺院隻是硬件。同樣的,我們大家都在心地上下功夫,成為一個如法如律的道場,這就需要學習地藏法門。道場如法如律,我們功德就很大;如果道場沒有在心地上用功夫,成為一個虛耗信施,乃至於爭名奪利的場所,那我們業障就很重。所以這是我們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第一重因緣。

第二重因緣:因為《地藏經》是整個佛法的根本法。好像樹、花有根一樣,我們看鮮花如果有根的時候,盛開的時間會比較長。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斷插在花瓶裏麵幾天它就萎謝了。為什麼我們學佛一開始信心很足,漸漸地覺得好像沒有什麼成就和感應呢?因為我們沒有在根上下功夫,沒有重視地藏法門。就好像插在花瓶裏麵的鮮花一樣,前麵是好看的,後麵就凋謝了,那我們學佛道心就容易退轉。所以學佛第一年是鋼條,信心很堅固;第二年就軟下來了,是麵條;第三年可能就是油條。那就是說明我們沒有了解地藏法門,所以難以得成就。一般人都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因果、三惡道苦、地獄,這個很淺我自己都看得懂。其實不要輕視這個法門,這個法是無上醍醐,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法。

我們一般都知道說《地藏經》是佛門裏麵的孝經。但是我們更加要知道《地藏經》是我們的救命經,救濟眾生免墮三惡道的救命經。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乃至於出家、皈依、學佛很長時間,我們將來能夠免墮三惡道嗎?將來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嗎?不一定的啦。很有可能是墮到三惡道中間去。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學佛的人很多都是多惡少善。我們學佛的人呢?一天反省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也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多,起煩惱的時候多,真正想修持佛法,能夠保持正知正念的時候是非常少。所以在《百法明門論》五十一個心所法裏麵善的心所隻有十一個,可見是多惡少善;而且就算是修善法的時候也不圓滿。

我們最初發心修善法也是發心不廣大,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而是求一些人天福報,而且很多很多的求願。你看有些老太太拿幾個蘋果來,第一個蘋果供在佛前,“保佑我孫子要能夠健康成長,能夠考上清華大學”;第二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兒子做生意發財”;第三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健康長壽,八十歲好像三十歲一樣。”如果佛菩薩敢吃,那就是怪事了!(眾笑)

我們做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比較迷惑的。最初修善法的時候是發心不圓滿,中間修的時候容易懈怠。我們開始發願說:“我要每一天堅持誦一部《地藏經》。”或者“每一天堅持誦一部《藥師經》。”但是修一下、修一下,漸漸地這個心就懶惰懈怠了。就說:“我很忙,沒有時間誦。明天再補吧。”明天又說:“我很忙,後天再補吧。”一天複一天,非常的懈怠。

就算是中間堅持做了,而且這個事情做圓滿了,做圓滿以後能夠不起驕慢心的也是很少,做完以後執著我有一個修行的功德。好像《六祖壇經》上講的法達法師一樣:誦了三千部《妙法蓮華經》就貢高我慢得不得了,見了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不落地。

可見就算是修善,初、中、後都是不圓滿的。這樣我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要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夠有很大的信心說我決定不墮三惡道,我還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嗎?很難說。

所以我們要學習地藏法門。救度一切眾生免墮三惡道苦的救命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好好地學好她,我們決定最起碼有一個保險:我們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根本法,不要說發願發得很大,但是不切實際,自己沒有腳踏實地去修。

民國時候的諦閑法師他有一個年輕的弟子,跟著他出家的時候,看了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很歡喜。他就跑到師父麵前說:“師父啊,弟子發願跟地藏菩薩的願力一樣,到地獄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法師這個時候正好在點香,手裏拿了三支香,法師說:“你來,你來。”那個弟子就走過來,法師拿著香往他手上一插。

“哎呀”燙得他馬上叫起來,痛叫一聲。

諦閑法師說:“你看看,這麼小小的一點點火你都不能夠承受,你還說到地獄裏麵極熱火焰之中去度眾生,你可能嗎?”

所以說我們在發廣大誓願的同時,一定要培養道力,好好修持。

第三重因緣:我們看到《地藏經》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後,在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以前這個漫長的時間,這些眾生釋迦牟尼佛都托付給地藏菩薩教化。

我們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什麼時候講的嗎?是釋迦牟尼佛講完《妙法蓮華經》以後,為了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的恩德,帶領弟子上升到忉利天三個月,講說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二月十四講完,又下到人間來,到曲女城,二月十五就講《大般涅槃經》,一天講完,講完以後就示現入大涅槃。可見這個經是釋迦如來在臨入涅槃之前,把我們這些後世沒有解脫的末法時候的這些眾生托付給地藏菩薩。

可見地藏菩薩是代理佛,一直要過兜率天的四千年,也就是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才會下生成佛,所以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中都是地藏菩薩教化我們。

當然釋迦如來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釋迦如來入涅槃以後,正法一千年戒律堅固,眾生依靠嚴持戒律可以成就。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眾生修習禪定可以得成就。末法一萬年鬥諍堅固,淨土成就。我們現在是什麼時候?我們北傳佛教,中國的佛曆是三千多年,就是說按照中國的說法佛陀入涅槃三千多年了。按照南傳佛教通用的說法,今年是佛曆二五四八年,也就是說佛陀涅槃那一年稱為佛曆元年,佛陀入涅槃已經二千五百四十八年。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末法一萬年也過了五百四十八年,這一萬年最後還有《無量壽經》留後一百年度眾生。《無量壽經》之後還有阿彌陀佛聖號留後度眾生。

再往後還有五十六億多年這個漫長的時劫之中都是地藏菩薩來教化。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地藏菩薩也是誓願宏深,所以留下了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們中國曆史上有一個故事:劉備托孤白帝城,三國時候的劉備要死的時候把他的兒子托付給諸葛亮,他怕諸葛亮起二心,就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肖,汝可取而代之。”你幹脆取代他,你來做皇帝。

諸葛亮很聰明,馬上跪下來說:“我絕對不會起異心,一定是一心一意輔佐幼主。”

所以後麵我們可以看到《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看杜甫紀念諸葛亮的詩說: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但是劉備這個兒子扶不起,我們說扶不起的劉阿鬥。劉禪他在諸葛亮死掉以後不久就亡國了。亡國以後被俘到西晉的首都,當時西晉的君主問他:“你在這邊習慣嗎?你還懷念四川嗎?”他說:“此間樂不思蜀。”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會留念四川的。這個很愚癡。

當然這是個比方,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之前,把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托付給地藏菩薩教化。但是很多眾生還是如《地藏經》所說: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為教化。地藏菩薩剛剛把他救出來,救到人間來,他又造惡業,又墮到地獄裏麵去了。所以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業障深重,迷戀這個娑婆世界。你看劉禪是此間樂不思蜀;我們有些眾生是娑婆世界以為樂,不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口裏麵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心中間真正厭離娑婆,願生極樂這個心沒有真正生起來,所以難以成就。

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上,佛陀臨入涅槃了,一再地把末法眾生托付給地藏菩薩。而地藏菩薩也是誓願宏深,說:“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真正學佛的人,有菩提心的人,讀到這個經文的時候一定是痛哭流涕!為什麼?

第一個是感動地哭。如來臨入涅槃,他心心念念想的,是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沒有什麼機緣能夠聞到佛法。聞到佛法以後,也還是迷惑顛倒不起信心,起信心也不堅固,容易退轉,所以墮落到三惡道中間。所以釋迦如來悲心懇切,一再一再地將我們托付給地藏菩薩,以我們為念。

第二個應該是感恩地哭。佛陀與地藏菩薩的恩德勝過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因為父母愛護子女是一生一世,而佛菩薩救度眾生是生生世世。所以我們看《本願經》上說眾生都是“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我們不單單是今生得人身聞佛法呀!我們過去生也曾經得人身,聞佛法,但是迷惑顛倒造惡業,墮到地獄中間去了。地藏菩薩把我們救度出來,我們現在又得人身,如果我們不好好修行,將來又要墮到三惡道中間去,又要勞累地藏菩薩把我們再救出來,乃至於“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所以佛與地藏菩薩的恩德勝過父母親對我們的恩德,無量漫長的劫數、時間之中來救度我們,幫助我們。

第三個應該是慚愧地哭、懺悔地哭。祖師有一個偈子說:

佛出世時我沉淪,今我出生佛滅度。

懺悔此身業障重,不見如來金色身。

佛陀出世的時候我們也在這個世界上,但是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見到佛陀。我們那個時候可能是做一條小蟲子,沒有這個機緣聞到佛法。“今我出生佛滅度”,現在我出生了,得到人身,但是佛陀入涅槃了。“懺悔此身業障重,不見如來金色身。”

實際上我們經常會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大家信不信?說:“沒有吧,我從來沒有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乃至於我朝拜九華山也沒有看到過,也沒有得到什麼感應,也沒有見到過地藏菩薩的化身。”什麼是地藏菩薩的化身知道嗎?我們心中起惡念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過來提醒我們,用佛陀的正法來教化我們,這個就是地藏菩薩加持他。為什麼?你看地藏菩薩誓願宏深啊!救度那些乃至於五逆十惡、惡業極重的地獄眾生他都能救、能度,其他眾生更加好度。我們其實常常會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但是我們不肯相信,不肯接受,信心不夠。

所以我們要知道諸佛菩薩在我們迷的時候,他會透過我們身邊的人善巧方便地用如來的正法來啟發我們,勸導我們;起惡念時令我們惡念止息;這個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我們如果是起惡念、造惡業的時候還有人在旁邊讚歎,這個就是妖魔鬼怪在加持他,是妖魔鬼怪的化身。

所以我們要依止善知識,蕅益大師說:

持戒為本,觀心為要,

善友為依,淨土為歸。

儒家也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很正直,很寬容、體諒,而且多聞正法。這樣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我們要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

華智仁波切曾經作一個偈子說:

我得人身無義恒空過,我為佛子未如教修學,

彼諸暇滿精勤勵力者,願仗上師三寶共加持。

無量劫以來我們也得到過人身,但是毫無意義地浪費掉了。《無量壽經》上麵說:“世人共爭不急之務。”為一些瑣碎的事情煩煩惱惱地將光陰虛擲,歲月空拋。無量劫以來,我得人身的時候也曾經聞過佛法,也做過佛的學生,但是以前考試不及格,說不定還是零分,所以還在做凡夫,還是業重的眾生,沒有依教奉行、沒有如教修學。

所以我們要向那些大德學習,得到暇滿人身要精勤勵力修持正法,好像密勒日巴尊者、六祖惠能大師一樣。祈請地藏菩薩加持我們,祈請十方三寶加持我們。

第四重因緣:為什麼我們要講《地藏經》,這個因緣是什麼?因為很多人學佛多年他不能安心,不得感應。

我們經常會聽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看《地藏經》上麵講修地藏法門,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有二十八種功德。《藥師經》上也說念《藥師經》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富饒得富饒,求長壽得長壽。

為什麼我們念了很久也沒得到這些?以為說這個經好像不靈,其實錯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如何如法地去求,沒有了解這個法門。誦《地藏經》的人很多,真正透徹懂得《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人、了解地藏法門的人有幾個?都是表麵上念一念就等待說這些經中的利益都會得到。看起來很容易:我們乃至以少香少花供養地藏菩薩都能夠得到無量的功德。為什麼好像沒有得到?因為我們沒有了解,一切都是表法的。我們供少香、少花、少水都是表法的。

曾經有幾個居士看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上麵說可以求智慧,如何求呢?如果有人讀誦經典沒有記憶力,你隻要在南方清淨之地擺一杯淨水,然後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念地藏菩薩聖號,一日一夜,吃下去以後就可以記憶力非常好,能夠永持不忘。他也做了,也真的一天一夜沒睡覺。水喝下去以後說還是沒有開智慧,還是沒有增強記憶力。

其實他不懂!知道佛陀說供一杯水,水是什麼意思嗎?我們供一杯水,水是清淨的,我們供這杯水的時候提醒自己要修清淨心;水很平靜不會動,這是平等心,告訴我們見到這杯水,供這杯水我就要修平等心;水很清澈,好像一麵鏡子一樣,能夠照見人影,就是照見,就是覺悟,所以供水就是清淨、平等、覺悟。

不是你擺一杯水在那裏就可以了,所以不是這個法不靈,而是你不懂。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要真正知道一切都是表法的,然後如理如法地去做,不要單單學一個形式。有些人做水供很快很快地擺很多杯水,擺了以後馬上又倒掉,然後再擺,如果沒有了解內含的深意,功德就比較小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法門是告訴我們如何能夠得感應,如何能夠得成就。最重要的是如何轉業力為願力,轉業報為示現,《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告訴我們了。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要了解地藏法門的精髓。

如果你沒有能力超出業力的控製,無論你怎麼修都是凡夫。如果你能夠轉業力為願力,能夠轉業報為示現,那是真正的成就!轉過來的人決定沒有自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決定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的前半部分就是離我人四相,後半部分就是離我人四見,見是相的根本。

所以我們要學習地藏法門,了解由地獄眾生乃至於成佛,一切都離不開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是體,因果不空是相。”我們首先就要樹立正見,世間的正見是業果如理取舍,出世間的正見是中觀正見、般若空性智慧。

第五重因緣:我們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其實將整個的菩提道次第都包含在其中。我們顯教裏麵有三種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本願經之中就包含了整個的菩提道次第,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到暇滿難得,到念死無常,到三惡趣苦。我們看《地獄名號品》到皈依三寶,其中《稱佛名號品》是佛寶,《校量功德品》是法寶,《見聞利益品》是僧寶,到業果如理取舍,就是說特別詳細地講解了共下士道的修法。再往上就是求解脫心,修四諦、十二因緣,乃至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整個的菩提道次第都包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