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輕視這個共下士道,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來說如果能夠把共下士道修好根基就有了,其他的法門都容易成就。如果共下士道沒有修好,哪怕你修密集金剛也不能成就,也不為高。有一位仁波切說過,如果真的能夠修念死無常,任修何法皆是深法,如果不能夠真實地生起修念死無常的功德,你就是修密集法也不為深,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地藏法門,重視共下士道的修法。

能海上師曾經給隆蓮法師題過幾個字,告訴她如何修行。能海上師說:

解般若道,行下士行。

不空不著,內蘊悲心。

這個就是實修法的精華。“解般若道”見地上要很高。“行下士行”行持上要非常踏實,業果取舍如理如法。“不空不著”,不空,要重視這個事相的修持,但是要不執著。“內蘊悲心”。

海公上師說:“般若無相,寓於六度萬行,故曰慧行。”般若智慧沒有形象,通過六度萬行,通過具體的行持體現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修慧行。慧行沒有實證,稱之為正知正見;能夠真正實證就是般若度。

這個是我們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幾重因緣。希望大家了解了本願法門以後,能夠真實地心與法相應,心與戒、定、慧相應。

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表麵上是學佛,甚至於皈依多年,乃至於受了菩薩戒,但是每一天中間心與貪、瞋、癡相應的時候多,與戒、定、慧相應的時候少,你說我們會到哪裏去?很難脫離三惡道啊!不管你學了多少法,不管你說我也參過禪、念過佛、持過咒、灌過頂,不管你怎麼做,最終你的去向恐怕是三惡道的多了。為什麼?起心動念的時候與貪、瞋、癡相應的多,那不去三惡道去哪裏?

所以要真實地在心地上下功夫,不要表麵上盲目地這裏求法,那裏朝拜。如果心不與法相應,不管你怎麼修都是輪回法,不是解脫法。所以這是我們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應該得到的非常重要的啟示。

五重玄義

接下來我們來講一下五重玄義。按照天台宗講經的規矩,一開始要講五重玄義。賢首宗就講十玄門。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這個稱之為五重玄義。

我們先解釋這個名稱。這個經名《地藏菩薩本願經》,經名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所以是人法立名。

在七種立題之中有單人立名、單法立名、單喻立名。《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這是單人立名;《大般若經》,“般若”是法,單法立名;單喻立名:《稻稈經》、《纓絡經》這些都是單喻立名。

還有人法立名、人喻立名、法喻立名和人法喻具足立名。比方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法的體、相、用大方廣;“佛”是人;“華嚴”以菩薩六度萬行的因花來莊嚴萬德莊嚴的佛果;這是比喻,人法喻具足立名。

我們詳細講一講這個經題:《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

先講這個“地”字:

第一個是能生意。大地能夠生長萬物,一切萬物都依靠大地而生長;菩薩能生長一切善法。

第二是能攝意。土地能夠攝一切生物,令他們安住,一切萬物都安住在大地上;菩薩能夠攝持一切妙法。

第三是能載意。大地能夠負載礦物、動物、植物;菩薩能夠負載眾生到解脫的彼岸,能夠攝持一切妙法在大覺心地之中。

第四是能藏意。大地能夠含藏礦物、珍寶;菩薩能夠含藏無量的妙法。

第五是能持意。土地能夠令萬物生長;菩薩能夠總持妙法,總持善行使它增長。

第六是能依意。土地為萬物所依靠;菩薩為眾生的依靠,在娑婆世界,乃至於無量世界為眾生的依靠。

第七是堅牢不動,地大堅固性,地性堅實不可動。菩薩的心性如金剛,所以《地藏十輪經》上說:“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名“地藏”。心如大地能夠安一切,能夠攝持一切,地不分好惡,不會說這個是好人,我就載他;這個是惡人,我就不載他。所以說地不會分好人惡人,都會載負。我們的真心也是不分,我們的妄心在分。

所以我們看到地藏菩薩這個名字,要能夠啟發自己的心地,開發自己心地具足的三德秘藏。我們經常會說聞地藏名能夠得到無量的功德,這個“聞”不是聽一下,聽到念南無本尊地藏王菩薩就能夠得到那麼多的無量功德了嗎?不是的。這個“聞”是指聞慧。

【藏】

然後講“藏”。

“藏”是心地含藏無量的自性功德,盡虛空、遍法界。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地藏,心地真如本性裏麵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圓滿具足,十法界都在我們心地之中。“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生萬法是表現在外麵的十法界依報、正報的莊嚴。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能夠開發認識心地寶藏,這個就是修地藏法門。

三德秘藏

心地中有什麼寶藏呢?三德秘藏。

第一個是法身德。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麵目,這是我們的法身德,開發自性。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隻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可以直了成佛。心地法門就是地藏法門。

我們可以用月亮來比喻。凡夫眾生沒有接觸佛法,好像初一、初二的月亮一樣,雖然有,但是看不見。同樣的,自性功德圓滿具足,但是不能顯發。

剛剛學佛,好像初三、初四、初五的月亮一樣,有一絲的月牙;到了證小乘果位的時候好像初六、初七、初八的月亮一樣;到了菩薩,乃至於好像十三、十四的月亮一樣;到圓滿成就佛果的時候就是十五、十六的月亮。

所以我們八月中秋賞月的時候,不要隻是說這個月餅好吃,或者大家團聚一下。最重要的是賞月的時候就要提醒,要開發我們的自性功德,好像十五十六的月亮一樣,這樣來成就法身德。

如何開發呢?如何超出六道輪回呢?其實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已經給我們講透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這個皆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顯發出來呢?智慧是是體;德相是相。如何顯發出來呢?就是要斷執著、分別、妄想。

真正能夠斷執著的時候就可以超出六道輪回,進入四聖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這個佛法界要知道不是指的圓教佛,是藏教、通教的佛。能夠進入到四聖法界之中基礎是什麼?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永不曆三惡道苦。所以我們前麵聽到說學地藏法門能夠不曆三惡道苦。

不要認為這個很容易,這個不容易,你能夠真正做到永不曆三惡道苦是什麼果位?小乘的初果——須陀洹果,大乘圓教的初信位。到了這個果位才能夠真正地說是永不曆三惡道苦。

小乘的須陀洹果就是八十八使見惑斷盡,這時候才可以永不曆三惡道苦,七次往返於天上人間就能夠證得羅漢果位。須陀洹果,預入聖賢之流,所以稱為預流果。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二果斯陀含是一往來,一往來於天上人間就成羅漢。三果阿那含是不來,他盡此生就生到五淨居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四禪九天中間就包含了五淨居天,是聖賢所居住,他不來人間了。四果阿羅漢,無生,殺賊,所作已辦,梵行已立,灰身滅智,不受後有。

這個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斷八十一品思惑。八十八使見惑歸納起來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八十一品思惑歸納起來就是五鈍使:貪、瞋、癡、慢、疑。

我們基礎就是要能夠永不曆三惡道苦,然後斷執著以後再入四聖法界。如果能夠斷分別的時候,能夠超出四聖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還有妄想。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位次,這樣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乃至於等覺菩薩以後,斷最後一品無明,入金剛喻定,圓滿成佛,究竟成佛,圓教佛。

所以我們這樣去開發法身德,三德秘藏。

第二種是般若德。般若德最重要的是修正知正念,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

“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

薩婆若海,一切如來的一切種智海。因地上名為般若度,果地上就是如來的一切種智。如何修空呢?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實修的方法就是保持正知正念。保持正知正念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夠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下功夫,不能夠轉變自己的念頭,不管你怎麼修都是假修,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保持正知正念,這個就是慧行,就是般若行。

我們朝拜五台山的時候,西台頂有個法雷寺,法雷寺有個文殊菩薩的洗缽池。這個故事可能有些人已經聽過。

明朝時候法雷寺住了一個老師父,帶了一個小徒弟。這個徒弟一開始道心還好,後麵漸漸地就妄想很重了,貪著世間的財色名食睡。

有一次師父下山以後,來了一批香客,供養了一些銀子來修寺院,他就把這些銀子納為己有。師父派他下山買東西的時候他很早就出發,拿了銀子到外麵買肉吃,買酒喝,然後把那些東西采辦好,很晚才回去。

回寺院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太太,拿一個出家人吃飯的缽,在池邊洗缽。他覺得很奇怪,就問她:“老人家,為什麼這麼晚還不回去?”

老太太說:“我就是在這裏住的,我就是法雷寺常住的。”

這個老太太沒有說假話。因為西台供的是獅子文殊,她是文殊化現的,她是在這個裏麵常住,沒有錯。

但是這個小沙彌不知道,他說:“不會吧,我們法雷寺隻住了兩個人,我跟我師父。你不是這裏的,你肯定是哄我的。”

老太太笑一笑說:“你哄我,我哄你,無非都是哄自己。”

他很驚奇,想一想,這肯定不是一般人,馬上就請她開示。

她就說:“我哄你,你哄我,當初出家又為何?心不正,毀功德,銀子也能變成鐵。”

就把這件事情說穿了。

這個沙彌很害怕,馬上就頂禮。他一抬起頭來,這個老太太不見了,他再看自己口袋裏麵還剩下的一點點銀子果然就成為鐵塊塊了。他知道這肯定是文殊菩薩點化他,就向他的師父求懺悔,然後很精進地學修。

所以說要能夠保持正知正念,這個是說要修般若度。

《入菩薩行》上麵說:

縱信複多聞,數數勤精進,

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所以希望大家,尤其是出家人能夠把《入菩薩行·護正知品》背下來,能夠真正地倒背如流。

第三種接下來是解脫德。解就是解開。解開煩惱習氣,解開妄想、分別、執著。脫就是脫離三惡道,脫離六道輪回。這是解脫德。

所以我們能夠真正地去開發心地本具的三德秘藏,成就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就可以轉五蘊為三德。

轉色蘊為法身德,這個時候就悟到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有些人雖然修淨土法門,他不了解,他看經就執著於文字相。

看到《阿彌陀經》上麵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他就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向西,過一個世界,過兩個世界,過三個世界,乃至於過十萬億個世界,就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他是那麼執著。對不對?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曾經有個師弟,他學到一個祖師的開示以後迷惑了,然後他就還俗,沒有信心了。看到祖師的什麼開示呢?“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修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則決定生,決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則實不去,實際上沒有去。那是不是沒有那個世界?他迷惑了。

大家理解嗎?前麵那個講法說從這個娑婆世界過一個世界、過兩個世界,乃至於過十萬億個世界,就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個說法是不圓滿的,我們娑婆世界是什麼世界?是生滅的世界。你由生滅的世界過一個世界,過兩個世界,過三個世界還是生滅世界,過一萬個世界還是生滅世界,過十萬億個世界都是生滅世界。而西方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

所以大家不要那麼理解,要有智慧眼,要多聞法,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怎麼理解呢?明白法身德以後就知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出世間不是離開這個世界另外有一個世界,而是要有正見,有正見就是出世間。

所以要明白這一點,極樂世界也在我這個自性之中,也在我這個真心之中。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無量世界都在我這個真心之中,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華嚴經》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一定要正確理解,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為什麼會有同體大悲?你看,一隻手上麵生了瘡流膿,另一隻手是好的,這隻好手會不會幫生病的手?肯定會幫。同樣的,佛菩薩是好手,煩惱眾生是壞手,都是同一體,同體大悲,所以會真正去救度他,真正具足慈悲心,知道眾生是諸佛心內的眾生。

但是大家又要聽清楚了,到底有沒有一個極樂世界在?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那我們說十萬億佛土之外是什麼意思?就是十惡。凡夫身三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口四惡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惡業:貪、瞋、癡。這個十惡業我們如果不消除,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嗎?很難的。所以說如果造這個十惡業,極樂世界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修十善業,持戒念佛,當下即轉,當下心就在極樂清涼的七寶蓮池、八功德水之中。

所以我們要能夠明白,在心地上下功夫。一般人看《六祖壇經》就以為六祖大師反對念佛,不是那樣的。看到《壇經》上說東方人心惡,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心惡,念佛求生何國?他以為六祖大師反對念佛,不是的,六祖大師隻是說“十惡八邪”,所以極樂世界淨土離我們有十萬八千裏,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以外。十惡,十萬億佛土。不能行八正道就是八邪。

其實六祖大師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要持戒念佛。這個《地藏本願經》是告訴我們修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相通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個五根中間,如果你不能夠具足前三根,你要往生極樂世界是很難的。所以要真正了解,這樣才能得解脫。如果我們執著於這個娑婆世界的時候,那麼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所以大家要能夠行中道,要正確了解佛法。

我們如何得解脫呢?解脫就是大自在。最重要的是前麵講的,要斷執著、斷分別、斷妄想。執著全部是煩惱障;妄想全部是所知障;分別,一分是所知障,一分是煩惱障。《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有個法師他就因為這八個字開悟了。六祖惠能大師就因為聽到《金剛經》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

我們聽了一輩子好像也沒有感覺,是不是?這就是問題了。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掉下來打在他頭上,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地心有引力。我們就是把整個樹的蘋果都搖下來,還是不能夠發現什麼,是不是?根基是很有關係的。(眾笑)

有位法師他讀到這句話,他不太會讀,但是他開悟了。本來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他不會斷句,他就念“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看到這幾個字,馬上豁然大悟。那樣斷句也是對的,什麼意思知道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在所知上麵去立一個知,這是無明的根本。就是說你分能分所,有一個能見自性的我,有一個所見的自性,你能不能見自性?永遠見不了自性。因為你有能、有所。

其實不需要分能所,當下即是,放下即是。因為分能所的時候,能見就成為見分,所見就成為相分。見相同源都是一個自證分,你把這個自性就迷掉了,所以就流轉生死,枉受輪回。

所以地藏菩薩他的本願就是教我們,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寶藏:能夠究竟開發的時候就與諸佛無二無別;部分開發的時候就是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是菩薩;不知道開發是六道凡夫。

如何轉五蘊成三德呢?色、受、想、行、識五蘊,轉識蘊成般若德;轉色蘊為法身德;轉受蘊、想蘊、行蘊成解脫德。

把我們這個色蘊轉變為法身德,法身德是佛的本體,常住不變,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