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未來天人眾,
吾今殷勤付囑汝,
以大神通方便度,
勿令墮在諸惡趣。
南無本尊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來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本經非常重要的一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實際上這一品就告訴我們很多實修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放下。
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所以佛陀就講說八萬四千法門。那無量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度,前麵講到了“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
布施度並不是說,好像你出一點錢支持建寺院,或者是救濟貧苦,不單單是指這樣,布施度最重要的就是要我們放下,歸根結蒂修行人一生一世要修習的功課就是放下,放下執著超出六道輪回,放下分別超出四聖法界,放下執著分別和妄想。
前麵說到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說叫你去學淨土、學禪、學密、學天台、學賢首,而是講每一天有八萬四千念頭,在每一個念頭裏麵去修放下,就是修學無量法門。這樣子我們穿衣吃飯,一舉手一投足都是修放下。
所以我們這次的法會有很多義工,搞廚房、衛生、接待、安排,各個方麵的事情,應該說都是非常難得,這個是內財布施。用我們的精神體力護持道場,福報是很大的。道場上麵有人能夠念佛,將來能夠往生作佛,我們現前護持,功德利益非常大。
佛經上說,以一缽飯供養辟支佛,能夠得到九十一個大劫之中不受貧窮的果報。所以三寶門中福好求,如法地修學的話,決定不是一生受福,十生受福,而是百千萬生之中,乃至於不斷地培福。這樣子的話,畢竟超出輪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瘂,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
大慈悲是佛心。
【下心含笑,】
“下心含笑”,這裏麵就是講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親手遍布施,】
“親手遍布施”,這是修六度。
【或使人施,軟言慰諭。】
“軟言慰諭”,是指修四攝法。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國王他對於那些很貧窮的,乃至於有殘障的這些人,去給他們布施的時候,這功德多大?“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有一百條恒河,恒河裏麵有無量的沙,這一百條恒河裏麵的沙,每一粒沙代表一尊佛,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為什麼國王就這樣修一修布施就可以得到供養百恒河沙佛這樣的功德?一般人覺得不好理解,你看我們前麵說到了,以一缽飯供養緣覺尚且能夠得到九十一劫不受貧窮這樣子的果報,何況是供養佛呢?好像阿育王一樣,當年以一捧沙供養佛,尚且得到後世為帝王這樣子的果報,何況是供養無量的佛呢?這個功德利益決定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為什麼國王就這麼修一修,會有這樣子大的果報?如果你沒有深入理解,隻是看事相,很難相信,就是信也隻是勉強信,所以一定要明白道理。
這個裏麵實際上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修。
布施要以大慈悲心來攝持
第一個,我們看“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這個很重要,要以大慈悲心來攝持。
普通凡夫隻有愛緣慈,對親人有感情,一切都希望他好,就是愛緣慈。
福報很大,心量很大的眾生,他有眾生緣慈,看到眾生受苦,生起慈悲心來,願意幫助他。
菩薩有法緣慈,思維佛法,生起慈悲心來,知道度眾生才能真正度自己,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這樣子就是法緣慈。
佛是大慈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不講條件的,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同體,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樣子生起同體大悲來。
所以國王修布施的時候他能夠保持這個大慈悲心,所以功德就非常非常大。
以清淨心平等心布施
第二個是因為下心含笑。“下心”,很謙虛,很謙遜。他不會想我是國王,我要擺國王的架子,他沒有這個念頭,無我相,心清淨,清淨心。“含笑”,對眾生很慈悲,體現於行動,不會想到他們不如我,他們是貧窮的,是有殘障的,不會這樣子想。而是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知道生佛平等。我們能夠做到嗎?我們供佛的時候很虔誠,我們看到窮苦的人,我們雖然會布施,可是心裏麵不平等,不會好像對佛那麼恭敬去對待他們。雖然不會很明顯輕視的心,但是心中間決定不會是好像對佛這樣子的虔誠,這樣子的恭敬。這個就是有分別心,這就是不平等、不清淨。
所以國王能夠這樣子修的時候,他生佛平等,下心含笑,好像對佛這樣子的恭敬心來修,就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前麵的下心是清淨心,沒有我相;底下的含笑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平等心。“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國王他修布施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是清淨的,是平等心。
如果你的心雖然是在修善法,但是你的心不清淨,還有我相,這時候你的心就有染汙。心有染汙就三惡道有份,染汙是三惡道的業因。所以怎麼樣?你我相很重,你去修善法,去修布施、供齋,最多就是得人天福報了。所以心不清淨就有染汙,有染汙就是三惡道的業因。
心要是不平等就很難脫離六道輪回。你心是清淨的,沒有我相,但是不平等,還執著於有善法和惡法的相對,有善惡的分別,心中間取善業,不造惡業,這個是人天善道的業因,但是你還是不平等,不平等所以你還是在六道輪回之中。
諸佛菩薩沒有分別心,雖然了知有四聖六凡十法界這些現相界的存在,但是對他們來說十法界是平等的,所以會示現。
菩薩萬行可以歸納為五行,五行裏麵由果起應之行是嬰行,嬰兒行和病行來度眾生,菩薩他會示現做一個普通的凡夫來度眾生;甚至於會示現貪瞋癡很重來度眾生;甚至於示現在惡道現威猛相來折伏眾生。因為菩薩的心是平等的,十法界是平等的。
所以國王修布施的時候心是真誠的、清淨的、平等的,所以功德利益非常大。他在修習菩薩的五種觀法。
第一個是真觀,真觀清淨觀,真觀就是以真誠心布施。真誠心是體,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有真誠心。真心才會與本覺相應。縱然別人對我們虛假,我們對一切人都還是要有真誠心。如果不知道在真誠心上去下功夫,那你就是盤腿麵壁能夠一年不出定,你出定的時候還是有分別、有執著、不清淨、不平等,你還是在六道輪回之中,所以我們要以真誠心待人。
這個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間如何修,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你就活一百歲,你天天上當,你頂多也就是吃虧上當一百年,時間很短。你保持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一百年之後你超出六道輪回了,這個功德利益很大,所以這不是什麼吃虧上當。
真正吃虧上當的是那些虛情假意的人,學佛沒有真心的人。表麵上看起來好像他占了便宜,實際上造了很大的惡業,還是要六道輪回,還是要墮到三惡道之中去,現前看起來他占了一點小便宜,實際上累生累劫受極大的苦報,為了吃刀口上的一點點蜜把自己的舌頭都割掉了。這是真觀。
第二清淨觀,國王下心含笑是沒有我人四相,以清淨心、平等心來修布施。
第三廣大智慧觀,就是廣修六度,真正能舍,能放下,就是我們下麵講的親手遍布施。
第四悲觀及第五慈觀,悲觀及慈觀就是具大慈悲。
“親手遍布施”是說國王在修布施的時候就具足修六度。
親手是修持戒度,為什麼?饒益有情,親手布施的時候,有情很歡喜,這是饒益有情戒,也是攝律儀戒。親手遍布施,心中間要保持正知,要真誠、要清淨、要平等,這就護正知了,護正知就是攝律儀戒了。修布施本來就是攝善法戒了。所以修的時候就具足了持戒度。
親手也是修忍辱度,沒有國王的架子,沒有我相,清淨心,對於接受的大眾沒有分別心,親手平等布施這是修忍辱度。
遍,普遍的布施,修精進度,不會疲厭。
遍布施,也是修禪定度,普遍,這個是禪定度。外不著相名禪,內不動心名定。修的時候心中間沒有分別、不動心。不動心不是沒有念頭,而是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心中間對一切萬法了了分明,了知,但是不會染著,就是沒有分別執著,這樣子是無念,是內不動心。
親手遍布施,布施,修布施度。外施是財物;內施是自己的精神體力;法施,法布施是底下的軟言慰諭;無畏布施是親手去施。所以說親手遍布施這裏麵其實也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同時也是具足了般若度。為什麼?能夠三輪體空地去修布施。沒有施者之相,無我相;沒有壽者之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所施的物相,三輪體空來修,這個就是修般若度了。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在自心之中常起正見,我們一直說要保持正知正念,你不要以為這個是很容易的功夫了,真正能夠長時保持一切煩惱塵勞不能染汙的時候,你就是明心見性。
所以我們知道親手遍布施就是在具足地修六度。
“或使人施,軟言慰諭”,使人施,軟言慰諭,這個修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使人施就是有些眾生他業重,他害怕,所以派一些其他的大臣,其他的人去施,這是同事攝了。
施,使人施,施是布施,布施攝財施、法施、無畏施。
軟言是愛語攝,就是很柔軟,很親切的語言去勸化他們,保持正念,修習佛法。就是說不單單是給他們布施一些財物,而且還能夠軟言慰諭。
軟言這個很重要了,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對於我們出家人來說尤其重要的,要修好這個愛語攝,言辭柔軟,你不要不耐煩。他對不了解佛法的人是現金剛怒目相,很不耐煩,說話很直接了,無形中就傷害了人家,不知道修軟言。對自己是修慈悲相,有一點點錯誤了,“哎呀,小事情了,我精力不夠啦。”給自己找種種理由和借口。反過來對眾生是金剛怒目相,對自己是菩薩慈悲相,什麼事情都原諒自己。這樣子難以成就了。
要轉過來,對眾生修菩薩慈悲相,有耐心,有柔軟語,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對自己現金剛怒目相,有一點點的錯誤和過失,乃至於心中起一個惡念都馬上懺悔,決不留情。這個樣子可以成就。
反過來怎麼會成就?反過來是搞六道輪回。
我們法師們尤其要這樣子做,尤其要注重了。否則的話如何去攝受眾生?
“慰諭”,慰,安慰眾生;諭,諭示。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開示,以種種的譬喻來啟發眾生開發本具的智慧,這個是利行攝。
所以或使人施,軟言慰諭,就是具足修菩薩的四攝法。
你看國王修布施的時候,能夠具足菩薩的五種觀法,能夠同時具足修六度四攝,所以這功德很大,不是沒有理由的。功德大到好像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清淨心、平等心。
這裏麵可以給我們兩個啟示。
第一個啟示,就是在人間行菩薩道功夫全用在內心裏麵,在內心裏麵下功夫。外表看起來跟世間人沒有什麼兩樣,心改身如故,這才是真修行。
有些人反過來外表上麵就是個佛相,脖子上麵長長的念珠掛著,居士也掛著,好像一個大和尚一樣的,手裏麵纏一串珠子,兩串珠子,見麵就是阿彌陀佛,看人家就是“啊,地獄種子。”這個樣子很糟糕了。心裏麵常起貪瞋癡,常有分別,常有執著,你反過來怎麼會成就?
外表上麵跟世間人一樣,他不信佛法,你絕對不要跟他提“佛”這個字,免得他造謗法業。但是你的行為就是身教。智慧德相,內在是智慧,外在是給他做好榜樣,工作很出色,是長者,道德很優秀,人家自然心服口服。你不要開口了,他自然會好奇,覺得你為什麼修養會這麼好?知道你學佛,自然對佛產生信仰,這個樣子是對的。
你外表就是佛相,內心是地獄相,怎麼會成就?
所以功夫全用在心裏麵,這最重要,逢緣對境的時候心中都在用清淨的功夫,用平等的功夫,但是表麵上看不出來。
大家看看離開這個靈泉寺了,回去都要回到各自工作崗位上,不可能天天這樣子聽經,怎麼修行?是不是你天天念念經就是修行?不見得。那是口善。那個心沒有改,心沒有轉變功德利益不是很大。
所以最關鍵是在日常生活中間修,在起心動念中間修,在穿衣吃飯中間修,在點點滴滴中間修。“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逢緣對境的時候修,逢緣是人事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對境是什麼?境是物質環境。逢緣,這個緣中間有好緣、有惡緣、有俗緣。
遇到好緣,我們隨機給他說佛法,勸化他,令他得到究竟利益,不單單是暫時安樂,而是得到涅槃之樂。
遇到惡緣,我們修持戒度,修忍辱度,不跟著他轉就可以了。遇到惡緣,你前麵說還要度化他,最後他把你度過去了,他度你喝酒喝得醉醺醺的,你還說你度他,回過頭來他把你度到三惡道去了。
遇到俗緣,還有一種俗緣是說我工作很忙,我要做生意,我要幹什麼什麼,我要應酬。是不是不應酬?那錯的。不應酬別人說你很奇怪,不學佛還好,越學佛越怪,那就糟糕了。遇到俗緣,你該應酬還是應酬,但是心中間要清淨,外在是恒順眾生,照樣應酬,但是把握分寸,心中間很清淨。
所以最重要的是因中間修,逢緣對境的時候,外表上看起來跟普通人一樣,還是在應酬,還是在工作,還是做事業,還是在生活。但是內心中間時時刻刻都在用清淨的功夫,用平等的功夫。從表麵上看不出來。當然啦,功夫比他高的人看得出來,看得很清楚;功夫跟他一樣的人也是能夠看清楚。你沒有修行功夫的人,那當然看不出來。
所以你的心如果是不清淨,心中間起貪瞋癡,你外表上誦經,還是要墮三途;你心不清淨,有一個善業的執著,有一個善惡的對立,還是不能超出六道輪回。所以我們要離相而修善。所以你不要認為行菩薩道是好像大顯神通,在空中給人家說法在行菩薩道;或者是擺一個台子,高高供起來在行菩薩道。不是這個樣子的。
在家裏麵可以行菩薩道,你掃地可以行菩薩道,做家務可以行菩薩道,吃飯可以行菩薩道,一舉一動都可以行菩薩道。怎麼說?我做家務不是行菩薩道嗎?我布施我的精神體力來照料好家裏麵的人,這樣子的話,完全的放下自己的我相和執著修布施度;家裏人有怨言,我安忍不動,能夠一心一意地去做,這個是禪定度。做什麼事情都是在修六度。不要認為六度是專門去搞個什麼樣子來修,那是你心沒有入道,不是真懂佛法。
歸根結蒂在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心勝過、超過一個需求普應的摩尼寶。
我們有些同修去過拉薩了,去過大昭寺朝拜過了。大昭寺那尊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等身像是非常殊勝的。那尊等身像裏麵有個需求普應的摩尼寶,這個摩尼寶很奇特,它在不斷地運動,就在那尊十二歲等身像裏麵運動,轉來轉去。如果是剛剛好那個需求普應摩尼寶轉到十二歲等身像的膝蓋這個地方的時候,剛剛你在那裏求願,那是有願必成,立馬成就,你祈求的話很快就能滿願。這個需求普應摩尼寶我們很多人都祈求過了,我看我們好多的出家人、居士去朝拜的時候,朝拜等身像,在那裏發清淨願,發菩提誓願,在那裏求,那個摩尼寶球運行在哪裏?需求普應,其實怎麼樣?雖然是需求普應,但是你要成佛,要求成佛,這摩尼寶不能滿你願。
我們這個心勝過摩尼寶,我們的心能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那我們成佛的菩提誓願一定能夠滿願。
轉違緣為道用 轉惡緣為菩提道
在日常生活中間去修。然後是要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間轉違緣為道用,轉惡緣為菩提道。
五濁惡世,如果你心沒有把握好,好緣、惡緣都會令你退心,善妙的外緣或者惡劣的外緣都會使你修持佛法、修習正法的心退轉、消失。
有些修行人因為榮登高位,所以心生驕慢,退心了。本來前麵沒有這些名聞利養還好好的,一旦有馬上退心,退轉去追求名聞利養。以前在畫佛像,現在回頭畫地獄相去了。你看那個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就因為國王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心生一念驕慢,馬上膝蓋上麵就長出人麵瘡來。
出家人要非常的謹慎,護持正知正念。
有些人是因為三寶加持自己有點福報,所以生意興隆,有了錢就忙於經營,一個店子生意好開兩個,兩個好開四個,四個好開八個。哎,這樣子心都退了,是不是?沒有什麼心思去修法。你看上去是個善緣,是個好的緣份,實際上你求解脫的心退掉了。
有些人是逆緣,逆緣來的時候他不知道是幫他消業障,不知道是令他悟到無常。他怎麼樣?遇到不幸,心灰意冷,佛菩薩也不保佑我,退心了。
所以這個眾生很難辦,真的是剛強難調難伏,佛菩薩給你好緣你也退心,給你惡緣你也退心,給你什麼緣才好?心要有正知正念才行,心有正知正念就能夠轉違緣為道用。
如何轉呢?一個是意樂轉變,一個是加行轉變。
(一)意樂轉變
意樂轉變,就是在自己心裏麵轉變過來,知道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是我們的業造成的,我們的惡業召感的。惡業怎麼來的?惡業因為自私自利心來的,因為我愛執來的,因此這個自私自利的心,這個我愛執才是禍根。所以我們外在應該沒有敵人,眾生不是給我們仇恨的,眾生是給我們來修福修慧的,來修習六度的,都是我們的恩人。我們要恨的是自己內心中間的貪瞋癡。
所以竹巴噶舉有一位上師就說:樂不可喜苦可喜,樂則昔集福德盡,苦則惡業罪障淨。
他這個心想的跟我們相反,快樂來的時候不可喜;違緣來的時候,痛苦來的時候可喜。為什麼?快樂來的時候你享福,過去積集的那些福德資糧全部都報盡了。“苦則惡業罪障淨”,苦來的時候消惡業。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憫生死眾,修惡樂行善。
由這個五德,把心轉過來。
(二)加行轉變
再一個方麵是加行轉變。
積集資糧,遇到違緣的時候,努力地積集資糧。比方說放生,延生普佛,或者是我們有傳承的供曼劄,都是很快地積累福慧資糧。
第二個是淨除障礙,積福懺罪。比方說我們拜懺,作三十五佛大禮拜,修百字明。
第三個是施食於鬼神,那些鬼神幹擾我們,我們給他施食。比方說放焰口,做煙供、燒香供都是的。
第四種方法就是向護法囑托事業,祈請護法幫助。比方說我們齋天就祈請護法幫助,你比方說毗沙門天供養法,比方說我們如法誦《地藏經》,堅牢地神護持,這都是向護法囑托事業。
所以最重要是心改身如故。
過去那些大修行人、大善知識,絕對不會像我們一樣,放焰口或者做佛事的時候,還要講到隨文入觀要入定,故意把眼睛閉起來,好像在入定。沒有的了,修行不需要裝模作樣,不需要裝神弄鬼。
要腳踏實地,心改身如故,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跟普通凡夫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心裏麵一直都在下平等的功夫、下清淨的功夫,內在已經獲得了很大證悟的成就,這是真修行。
你看我們那個月稱論師,《入中論》的作者,他成就達到什麼程度?外表看起來跟普通的班智達一樣,內心已經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住茅棚怎麼喝牛奶?不需要人家供養,他就在那個畫的牛乳那裏就把牛奶擠出來了。你有沒有那個本事?
《入菩薩行》的作者寂天菩薩,人家外表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就知道幹什麼?吃飯、睡覺、經行,人家稱他三想者,內在的證悟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