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李白求仕心理在其詩酒中的表現(1 / 2)

唐朝偉大詩人李白,一生中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鬥酒詩百篇”是家喻戶曉的,其中與酒有關的詩兩百多篇。從李白的詩酒中,我們可以簡略地了解李白漫長不倦的求仕心態;可以看到他的濟世宏願與激情;也可以看到他的失敗與痛苦。從這些酒詩中折射出了李白的人格與個性。李白終其一生,從沒有終止過對仕途的追求與渴望。從他的酒詩中,我們可以分析出,李白是把為國家建功立業和自己功成名就當成他終身的奮鬥目標和最高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在李白看來這是他人生中最可貴、最炫耀的部分。可是,他的政治抱負、理想,就像孔子、屈原一樣,得不到他人(權貴)的賞識和接納,在現實中被擊得粉碎,現實沒有給他展示政治才華的機會,反而為現實所拋棄。到最後,李白隻得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感歎。

一、自命不凡的心理

李白青年時期正是唐王朝發展的鼎盛時期,唐王朝高度發達的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給了李白成長的良好條件,使得李白從小就有了濟世安民的政治抱負,希望成為皇帝的左右臂膀,奉獻自己的才華,使人民安居樂業,使國家富強繁榮。這時的李白既有大鵬之誌又自命不凡。我們可以從李白的《上李邕》中略知一二: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裏。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借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誌趣的象征。此篇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頌揚,表達自己的大鵬之誌: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

李白年輕時胸懷大誌,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在此詩中,他以“摶搖直上九萬裏”的大鵬自比,表現了其自命不凡的心理。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的大名士,對於這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

李白在其《結客少年場行》中也有類似的表現:

紫燕黃金瞳,啾啾搖綠鬃。

平明相馳逐,結客洛門東。

少年學劍術,淩轢白猿公。

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托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

燕丹事不立,虛沒秦帝宮。

武陽死灰人,安可與成功?

李白在這首詩裏,通過對古代俠士劍客描述,表達了自己任俠使氣的豪猛情懷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

特別是在《南陵別兒童入京》這首詩裏麵,更是表露了李白的自負心理: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表現出詩人多麼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又更進一步表現出詩人何等自負的心理:我輩豈是一般平庸人?這首詩將詩人躊躇滿誌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二、終南捷徑心理

唐王朝發揚光大了隋王朝選人用人的科舉製度,不管是常科還是製科,都是在考試成績上見分曉,比較公平,這就給出身寒門、庶族及商人的士子提供了通過考試而入仕的機會,因此受到基層讀書人的歡迎,使得很多青少年都想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尚。李白出身於商人家庭,按說他完全可通過科舉入仕,又加之少有抱負,但他卻放棄了科舉。參加科舉,需要的是十年寒窗乃至幾十年的寒窗苦讀,還不一定能夠中舉,有些“操童子業”至死都無緣高中。這其中要失去多少生活的樂趣與享受,還會扼殺多少人的天賦和才華。李白天生豪放不羈、浪漫形骸,他哪能忍受這種長期的人身自由“禁錮”和心理煎熬。因此,李白對於應試科舉總是顯得無動於衷,終身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不參加科舉考試,又如何能入仕呢?李白選擇了走“終南捷徑”的道路。

“終南捷徑”是指不通過正常途徑而輕易快捷地取得官職與名利的特殊途徑。傳說初唐文學家盧藏用考中進士後卻久未授官,隻得暫時隱居於終南(今西安長安附近)和少室(今河南嵩山)二山,並且開始學習道教的辟穀、導引、煉丹等方法。雖然過著隱居生活,但心裏總是想著有朝一日朝廷能任用他,就此,人們便給盧藏用取了一綽號,叫做“隨駕隱士”,其意在諷刺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廷(皇帝)。直到唐中宗,盧藏用才以高士的名目補召,官至吏部侍郎。後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被皇帝召至長安,還山的時候,盧藏用將他領到終南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這裏麵有很多美妙之處。”司馬承禎卻說:“依我看來,這裏麵不過是仕官的捷徑罷了。”看得出這是司馬承禎在諷刺盧藏用采用隱居終南山而獲取高官厚祿的方式。這就是“終南捷徑”的來由。李白不想參加科舉考試入仕,選擇了走終南捷徑之路,希望當今皇上能夠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才華而任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