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對名人故裏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麵。第一,對名人故裏的旅遊開發進行探討。如:張維《名人故居旅遊文化資源的保護》、喻建良《湖南名人故裏旅遊市場穩定與開發策略研究——基於劉少奇同誌紀念館的實證研究》、林龍飛、楊斌、唐峰陵《論湖南偉人名人故裏的旅遊開發》等。第二,從品牌角度進行剖析。葉小青、朱躍波、謝芝蘭《名人文化旅遊品牌的建設與發展——以浙江遂昌湯顯祖文化為例》、鄧經武《名人故居的旅遊品牌營銷——以樂山“郭沫若故居”為例》。這些研究主要論述名人故裏旅遊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建立與發展模式。
旅遊品牌是指旅遊經營者憑借其產品及服務確立的形象、名稱、標記或符號,是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統一體。在旅遊業中旅遊目的地是最大的品牌製造者,一個旅遊目的地是否擁有強勢品牌,直接影響外來的旅遊投資和旅遊者的消費決策。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也表明,旅遊地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品牌的競爭。
名人故裏是一種重要的旅遊品牌。由此產生的名人文化和名人精神,對區域人文環境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對樹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進而帶動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孔子故裏山東曲阜2009年接待的國內外遊客達82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32.4億元。因為其中蘊含的巨大品牌價值,近幾年來,名人故裏之爭愈演愈烈,從遠古始祖到文化名人再到二三線的非主流名人,日趨白熱化。例如:河南南陽和湖北襄樊爭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山東龍口和江蘇贛榆爭奪“徐福故裏”,陝西米脂、甘肅康樂和山西忻州爭“貂蟬故裏”……更有甚者,一些文學著作中的反麵人物也被爭奪,如山東省陽穀縣、臨清縣和安徽省黃山市三地同爭“西門慶故裏”。
名人故裏,作為文化旅遊中產業價值最高的產品形態之一,其爭奪、嬗變、協作與共贏的模式,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基於此,本文以近年引起廣泛關注的“中吉兩國四地”(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的“李白故裏”之爭為例,初步探索出一套適合有爭議的名人故裏的旅遊品牌衝突的解決模式。
一、“李白故裏”之爭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關於李白出生地,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李白出生於安西府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附近),到了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蓮鄉。前種觀點係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等學者根據一些殘缺的史料推論出來。而今,依據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挖掘和文獻研究,李白出生於江油的觀點已為海內外大多數學者、專家所接受,新版《簡明大不列顛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都明確地表述李白是四川江油人。學術界對李白出生地的明確界定,為江油成為李白故裏提供史實基礎。1982年,鄧小平親筆為江油題寫了“李白故裏”。1985年,江澤民為江油題寫了“蜀道曾為太白鄉”的詩句。2003年,江油市政府在國家工商總局把“李白故裏”注冊為商標。接著啟動了八大項目建設,總投資在7億元以上(表1)。
2009年8月湖北安陸在央視宣傳“李白故裏”,引發江油強烈反對,雙方政府對簿公堂。2009年10月29日,吉爾吉斯斯坦稱李白故裏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唐代稱碎城),使得李白故裏之爭上升為國際問題。2010年3月,甘肅天水也加了進來,當地學者聲稱根據《新唐書》,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靜寧縣),所以李白應該是天水人。湖北安陸是李白娶妻生子的地方,在此“蹉跎十年”。湖北安陸市政府在其“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安陸初步建設成李白文化展示傳播基地”,背後同樣有一個總投資8000萬元大項目——白兆山旅遊景區,亦是安陸所在的湖北孝感地區投資最大的旅遊開發項目。
李白一生浪跡天涯,在多處定居,加之缺乏強有力的史料依據,所以其“故裏”在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的現實條件下成為多個地方政府爭搶的“金字招牌”。這種爭奪,一方麵在媒體炒作下,宣傳了江油和安陸,擴大了知名度,促使兩地更加重視李白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但另一方麵,也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嚴重扭曲了兩地的旅遊形象;盲目競爭還導致李白文化產品在空間上的重複建設和浪費,甚至導致不同行政區域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