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健談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這句話出自《聖經》。但是,他錯了。我很肯定地知道出處,一點疑問也沒有。為了表現自我,我多事地糾正了他。他立即予以回擊,反唇相譏道:‘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出自《聖經》。’
“此時,我的老朋友法蘭克·葛孟坐在我左邊。他拜讀莎翁的作品已多年了。於是我們都同意向他請教。葛孟聽了問題後,突然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後對我說:‘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的確是出自《聖經》。’
“那晚在回家的路上,我氣哼哼地對法蘭克說:‘法蘭克,你明知道那句話是出自《莎士比亞》的!’
“‘是的,當然’,他回答道,《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呢?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給他留點麵子呢?他並沒有征詢你的意見嘛。你應該永遠避免跟人家抬杠。”
在回去的路上,葛孟說卡耐基因小失大,為爭一個成語,丟下了人際交往的主題,破壞了氣氛,這是得不償失的。他又說:“真正贏得優勢、取得勝利的方法絕不是這種無謂的爭論,這樣的駁論有時能獲得優越感,但是卻永遠得不到好感”。
卡耐基通過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人際交往的主題,在大與小、主要與次要的問題上,一定不能棄大保小,而應該舍車保帥,隻有你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夠獲得好的人緣。
《聰明推銷術》一書介紹了一位西方小夥子後來成為一個著名推銷員的故事。
這個愛爾蘭小夥子叫歐哈瑞,年輕時酷愛跟別人抬杠,當過汽車司機,後來又改行推銷卡車。其實,推銷員這個職業根本就不適合他這種愛抬杠的人。客戶挑剔他的車子,他就會漲紅臉大聲強辯。
歐哈瑞承認,那時候他在嘴上贏得了不少辯論,但這對他自己的工作卻毫無用處,他一輛卡車也推銷不出去。漸漸地,他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就從各個方麵反省自己,改變自己。他開始懂得克製自己,避免跟客戶發生口角。
現在,歐哈瑞是紐約懷德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歐哈瑞這樣說:“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麼?懷德卡車,不好!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懷德的卡車送給我都不要。’
“我會說:‘老兄,何賽的卡車確實好!買他們的卡車絕對錯不了。’
“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了。沒有抬杠的餘地。如果他說何賽的卡車最好,我說沒錯,他隻有住口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後還說上一下午‘何賽的車子最好’吧!當我們不再談何賽的車子後,我便開始介紹懷德卡車了。
“當年若是聽到他那種話,我早就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會開始挑何賽卡車的毛病,我批評別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說好,但我愈辯解,對方就愈喜歡我對手的貨物”。
就這樣,歐哈瑞成功地運用了舍車保帥的策略,盡管對方在口舌上占了上風,但是,他卻在推銷卡車上取得了勝利。
不管是卡耐基的尷尬,還是歐哈瑞的好勝,最終都應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那句話:“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隻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要想做人成功,你自己應該衡量一下:你是寧願要那種口頭上的、表麵上的勝利呢,還是要別人對你的好感呢?在人際交往的激烈角逐中,你爭論得可能有理,但要想改變別人的主意,卻是不可能的,因為靠辯論是不可能讓無知的人服氣的,而這無知的人在我們身邊卻有很多很多。
所以,讓我們的交際對象在瑣碎的爭論上贏過我們,他們就會感到高興,就會願意和我們打交道,而我們則會輕易達到我們的目的。
的確,逞一時口舌之快對我們自己沒有絲毫好處。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林肯的一段話中得到正確結論。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卻包括了發脾氣、失去了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步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先讓它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被咬的傷”。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兩個夥伴意見總是相同的時候,其中之一就已沒有價值了。”所以,如果有些地方你沒有想到,而你在交際中的夥伴卻能幫你提出來,你就應該衷心感謝。不同的意見是避免重大錯誤的最好方法,這也正好體現出交際中你與同伴各取所長、揚長避短的原則。
在交際的過程中,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時,你的第一反應就是自衛。對此,你必須慎重,小心斟酌對方的意見,並將它與你的想法做一個理智的比較。此時,一定要小心你的直覺。因為直覺大多都是錯的,況且這涉及一個外來意見與你自身想法的衝突,你必須控製住你的脾氣,用理智來衡量不同意見的正確與否。
此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其他一些方麵,比如認真聽取不同意見,尋找不同中的相同點,誠實對待不同的意見,仔細考慮反對者的意見,為反對者關心你的事情而真心感謝他們,延緩采取行動,讓雙方都有時間把問題考慮清楚,等等。
當你與別人爭論的時候,要知道,也許你能夠取得口頭上的勝利,但卻不能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