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處世2(1 / 3)

48

燦爛的微笑最能打動人

微笑具有神奇的魔力,她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堅冰。微笑也是你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標誌。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一個如陽光般燦爛的微笑更能打動人的了。

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你在做什麼,在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一個微笑是一種最為美麗的語言,她能夠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誤會。

人與人之間的最短的距離是一個可以分享的微笑,即使是你一個人微笑也可以使你和自己的心靈進行交流。

一旦你學會了陽光般燦爛的微笑,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從此變得更加和諧,而人們也喜歡享受你那陽光燦爛的微笑。

百貨店裏,有個窮苦的婦人,帶著一個大約4歲的男孩在轉圈子。他們走到一架快照攝影機旁,孩子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讓我照一張相吧。”媽媽彎下腰,把孩子額前的頭發攏在一旁,很慈祥地說:“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舊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頭來說:“可是,媽媽,我仍會麵帶微笑的。”

試想,如果你在生活的攝像機前也像那個貧窮的小男孩一樣,穿著破爛的衣服,一無所有,你還能坦然而從容地微笑嗎?

麵對著親人,你的一個微笑,能夠使他們體會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人和他們心心相連;麵對著朋友,你的微笑,能夠使他們體會出世界上除了親情,還有同樣溫暖的友情,讓他們感受到,對朋友,他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走遍世界,微笑是通用的護照;走遍全球,陽光雨露般的微笑是你暢行無阻的通行證。

不僅如此,笑,還是一種神奇的藥方,它能醫治許多疾病,並且具有強身健體的醫療功能。醫學家告訴我們,精神病患者很少笑,如果一個人有疾病或者有其他煩惱,那他也不會從心底發出笑聲。

美國加利弗尼亞大學的諾曼·卡滋斯曾患膠原病,這是一種疑難雜症,康複的可能性僅為五百分之一,而他就成為了這個“一”。後來,他把當時的情況寫在了《五百分之一的奇跡》這本書裏:

“如果,消極情緒引起肉體消極的化學反應的話,那麼,可以推測,積極向上的情緒可以引起積極的化學反應,可以推測,愛、希望、信仰、笑、信賴、對生的渴望等等,也具有醫療價值。”

卡滋斯認為,笑具有驚人的醫療效果:“我的體會是,如果能夠從心底裏發出笑聲,並持續10分鍾,就會產生諸如鎮痛劑一樣的作用,至少可以解除疼痛兩個小時,安安穩穩地睡覺。”

笑容不僅能夠給一個人帶來健康,甚至也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成功。關於這一點,美國旅館大王希爾頓深有體會。

希爾頓於1919年把父親留給他的12000美元連同自己掙來的幾千美元投資出去,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經營旅館的生涯。當他的資產奇跡般地增值到幾千萬美元的時候,他欣喜而自豪地把這一成就告訴了母親。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母親淡然地說:“依我看,你和以前根本沒有什麼兩樣……事實上你必須把握比幾千萬美元更值錢的東西:除了對顧客誠實之外,還要想辦法使來希爾頓旅館的人住過了還想再來住,你要想出這樣一種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久遠的辦法去吸引顧客。這樣你的旅館才有前途”。

經曆了長期的迷惘,以及長期的摸索,希爾頓終於找到了具備母親說的“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久遠”4個條件的東西,那就是:微笑服務。

這一經營策略使希爾頓大獲成功,他每天對服務員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對顧客微笑了沒有?”即使是在最困難的經濟蕭條時期,他也經常提醒職工們記住:“萬萬不可把我們心裏的愁雲擺在臉上,無論旅館本身遭受的困難如何,希爾頓旅館服務員臉上的微笑永遠是屬於旅客的陽光。”就這樣,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經濟蕭條時期,迎來了希爾頓旅館業的黃金時代。

不論你現在從事什麼工作,在什麼地方,也不論你目前身處多麼可怕的困境,如果你能用微笑去麵對它們,麵對一切,那麼一切都會在你的微笑麵前低頭。微笑不僅僅是為了別人,更是為了你自己。

49

多向別人虛心求教

在美國曆屆總統中,最肯虛心求救於人的人是羅斯福。他對於他所信任的人,總是放心托付。他每遇到一件要事,常常召集與那事有關的人員開會,詳細商議。有時為了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參考,甚至發電報,邀請他所要請教的人前來商議。

同樣的美國早期政界名人路易斯·喬治,雖然治理政務也以精明周密而聲名遠播,但是他對於自己的學問還是常感懷疑。每當他做好了財政預算送交議會審核之前,幾乎每天都和幾位財政專家聚首商議,即使是一些極細微的地方,也不肯放鬆求教的機會。他的成功秘訣,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多多求教於人”。

在古今中外的偉人中,善於使用“求教於人”成功秘訣的,真是多得不勝枚舉,我們甚至可以說,通常身為領袖的人物,大多有著這種樂於征詢他人意見的習性。

一般來講,我們從一個人能獲得外人助力的大小可以決定他的偉大程度。一個聰明、有所作為的大人物,最能利用種種方法使人自動向他提供意見,並且善於審查這些意見,從中摘取有益於自己的加以利用。反之,那些庸碌無能的人,往往不懂得征詢他人意見的方法,即使獲取了人家的意見,也不能加以正確地選擇和適當地利用。

也許你常常把自己能獨斷專行當做一樁引以為榮的事,而把聽取他人的意見當做是可恥的事情,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謬論。當別人拿許多意見來供你參考時,正是你可以利用來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無缺的機會。如果你錯過了,蒙受最大損失的不是別人,而恰恰是你自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魯賓遜上校正在前線督戰,屬下有兩個違反軍紀的軍人,逃到德軍前線去了。魯賓遜立刻命令他隊伍中的一個上尉帶領一隊兵馬,前去將犯人捕回。但這個上尉是個有勇無謀之人,事先既不周密計劃,也不征詢他人的意見,單單仗著那股愚勇,草率地前去血戰,結果吃了一場敗仗,全軍覆沒。

在失敗的消息傳來後,魯賓遜隻好再命另一位上尉,率領另一隊兵馬前去。這個上尉就深明成功的訣竅,他先去找一位法國軍官,把自己將要實施的計劃告訴他,並征詢他的意見。那位法國軍官當然樂於指教,便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他一個最穩當的方法,他用這個方法去做,果然將犯人抓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