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奮鬥1(1 / 3)

64

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伏爾泰曾經說過:“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到底——劍至死都不能離手。”那麼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國際電影巨星史泰龍是如何堅持自己的夢想的。

史泰龍的童年極其悲慘。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父親賭輸了,又打老婆又打兒子,母親喝醉了也拿他出氣發泄。他在拳腳相加的家庭暴力中長大,常常是鼻青臉腫,皮開肉綻。他高中時就輟學,成了社會上的小混混。

在20歲的時候,史泰龍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他想到了當演員,因為當演員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且一旦成功,就可以名利雙收。

“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促使史泰龍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人頭地的機會,他決不能放棄,一定要成功!

於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處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很顯然,史泰龍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但是他並不氣餒,因為他知道,失敗一定有失敗的原因。每被拒絕一次,他就認真反省、檢討、學習一次,之後又去向人推薦自己。

在他遭到1300多次拒絕後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先隻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

為了這一刻的到來,史泰龍已經做了3年多的準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了。他想機會來之不易,決不能有絲毫懈怠,要全身心的投入。

第一集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的收視紀錄——他終於成功了!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最好。”有的人整日無所事事,那是因為對人生毫無目標。一個人,如果製訂了人生的目標,就會感到被許多事壓著,而要想達到目標,就首先要完成這些任務。於是便苦在其中,樂在其中地忙碌著,會抓緊時間去完成,使得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變成一個最聰明的人。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幾十年光陰彈指一揮間。在這一生,既要工作,又要養家活口,還要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細細算來,人的一生能用在事業上的時間確實不多。所以,怎樣在有限時間裏找到突破是我們能否成功的關鍵。這就需要我們向著目標堅持下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突破點,達到事業成功。如果我們從事一項事業,見有風吹草動,馬上退縮,改變航向,那麼你就隻能原地打轉,嚐遍了1000種方法,卻沒有一次成功,就因為你沒能堅持到底。

本田宗一郎原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個汽車修理廠的工人,當時他在工作中,就謀劃著自己怎麼創辦一家生產運輸工具的工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本田宗一郎一直心存著這個目標,所以他很快就傾盡全力,自立門戶,先開了一家小摩托腳踏車組合工廠。

那時候,戰後的日本,經濟十分薄弱,雖然情況不太好,但本田宗一郎卻未曾因此而放棄過理想。他立下誓言:“沒有電動機,那麼,我們自己來研製,無論有多大困難,也要把它做出來。有了電動機,才有我們摩托車的前途”。

經過反複研製,本田宗一郎終於克服了種種困難,生產出了本田摩托車。隨著日本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日本國民收入增加,本田摩托車的市場占有率已居榜首,本田宗郎成功了,而支持他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永不放棄的信念。這使他開始行動,向著目標努力,最終促使他取得事業的成功。

一個有目標的智者,當遇到困難時就會由困難聯想到目標,就會想象著目標實現時的美好情景,就會有一股無比的激情去能動地克服困難,因此困難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65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事業要有恒心

張芳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電影製片廠擔任助理影片剪輯。這本來是一個人在影視界尋求發展的起點,但在10個月後,她卻離開了這個崗位,辭了職。

張芳認為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很充分:堂堂的一個大學畢業生,受過多年的高等教育,卻在幹一個小學畢業生都能幹的事情,把寶貴時光耗費在貼標簽、編號、跑腿、保持影片整潔等瑣事上麵。這怎能不使她感到委屈呢?她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更有一種對不起自己的感覺。

幾年後,當張芳看到電視上打出的演職員名單時,竟然發現以前和她一起進製片場的同事,現在有的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導演,有的已經成為製作人。此時,她的心中頗有點不是滋味。

張芳並未看到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意義,所以她的辭職行動,其實是自己關閉了自己在影視界闖出一番事業的大門。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誰都明白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對於事業來說,也要一步一步去做,才能成功。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心浮氣躁,喜歡“一步到位”,結果卻是一事無成。

就讀於某名牌大學新聞係的何偉,在校時就已有許多篇文章問世,有的文章還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早已享有“才子”稱號的他,畢業時與其他幾位同學一起被分配到了某報社。

何偉想當然地認為自己一定會被分到“要聞部”,不久就會成為“名記”。可是,當領導公布崗位分配的名單時,他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總編辦公室。而另有兩位沒有他出色的同學,則被安排在要聞部做實習記者。這使他大失所望,心理失衡。

何偉開始埋怨領導“不識真金”、“有眼無珠”、“安排不當”。實際上,領導這樣安排,並非不了解他,而是想讓他全麵了解報業的運作過程和主要環節,使他了解全局,以便更好地發揮他的作用。領導的本意是想給何偉提供鍛煉、成長的機會,將來加以重用,但何偉卻看不到這一點,反而心生怨言,沒幹多久就辭職了。這無異於自毀前程。

凡是實現了人生目標的過來人都知道,誰都無法“一步到位”,隻有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才會最終達到成功。所以,人不要把眼睛隻盯住眼前,而忽視了對自己的長遠規劃。

人生中的每一步,對於實現成功目標來說都很重要,尤其第一份工作更是具有不可缺少的鋪墊作用。對於初涉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多積累一些經驗對將來是大有益處的。

大學畢業後的前幾年中,劉剛幾乎每年換一份工作。他先是在辦公室當文秘,一年後覺著賣保健品挺賺錢的,就應聘去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去做推銷員。沒幹多久,他就發現保健品行業不太景氣,這時有位朋友拉劉剛去家營銷策劃公司,月薪能開到1000元,他第二天就去報到上班了。在這家營銷策劃公司工作了一年,收入雖然較以前多了不少,但離脫貧致富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上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他開了一家小貿易公司,從廣東往北京進一些熱門商品,“錢”景誘人,於是劉剛又加盟了他的貿易公司。幹了半年,公司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劉剛又去了一位朋友開的廣告公司。沒多久,遍街都是拉廣告的業務人員了,劉剛又去報社當記者……

直到30歲過後,漂泊的人才安定下來。劉剛問自己:“我這樣能做成什麼呢?每次隻要去別的公司能賺到比現在公司更多的錢,自己就欣然前往,可忙到現在,雖賺了些小錢,生活得到了些許改善,可是卻一事無成。在任何一個行業中我都沒有打下堅實的根基,培養起自己的資源。返回頭來看,當年曾並肩戰鬥過的同事,許多都在原來的領域成名成功了,我卻隻是改善了夥食標準而已。”